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设计论文

基于低碳模式的城市景观设计模型与方法论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课题背景第11-17页
     ·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危害第11-13页
     ·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高碳城市形态第13-15页
     ·中国城市化语境下低碳城市格局的机遇与挑战第15-16页
     ·"低碳"并不低碳第16-17页
   ·相关概念辨析与文献综述第17-22页
     ·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辨析第17-20页
     ·相关研究发展趋势与文件综述第20-22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2-23页
     ·研究目的第22页
     ·研究意义第22-23页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23-26页
     ·基本方法第23-24页
     ·研究框架与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城市空间格局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26-44页
   ·城市空间格局的构建形态第26-28页
     ·城市空间能量"流"转换机制第26-27页
     ·城市功能结构特征第27-28页
   ·温室气体排放与城市格局的关系第28-36页
     ·土地利用对于碳排放的影响第28-30页
     ·交通模式对于碳排放的影响第30-32页
     ·基于案例的减碳模型第32-35页
     ·城市景观设计减碳管理与测试模型第35-36页
   ·基于数据和后期评估的减碳方法论第36-41页
     ·数据收集的意义与方法论第36-38页
     ·城市数据收集的网络构成第38-41页
   ·结论与展望第41-44页
     ·基于低碳模型与数据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论第41-42页
     ·影响模型准确度的不确定因素第42-44页
第三章 中国城市语境下碳排放危机与机遇第44-53页
   ·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第44-46页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第44-45页
     ·因地制宜选址布局第45页
     ·建筑节能,材料第45-46页
   ·中国历代城市格局与土地利用模式第46-47页
   ·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对中国城市格局的影响第47-53页
     ·工业革命所到来的高碳城市格局第47-49页
     ·中国城市化语境下低碳格局的实现途径第49-53页
第四章 混合土地利用模式第53-62页
   ·土地利用模式影响交通需求量第53-54页
   ·城市蔓延导致能源消耗增加第54-58页
     ·低密度蔓延区交通占地比率增加第54-56页
     ·城市蔓延导致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格局第56-58页
   ·功能分区导致城市成为耗能机器第58-62页
     ·功能单一分区第59-62页
第五章 高速公路转变为城市街道第62-80页
   ·高速公路产生的根源与危机第62-65页
     ·城市中高速道路的出现的根源第62-64页
     ·街道公共场所性丧失第64-65页
   ·街道设计原则与方法论第65-67页
   ·案例研究——均匀布局的街道模式第67-80页
     ·项目背景与现状分析第67-71页
     ·根据周围土地性质设计街道功能第71-73页
     ·自然生态功能的恢复与重塑第73-80页
第六章 低碳模式的棋盘式城市格局设计第80-90页
   ·二氧化碳排放与城市格局第80-81页
     ·当今城市格局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第80-81页
     ·城市格局和交通模式影响碳排放第81页
   ·中国古代都城与温哥华棋盘式城市格局之特色第81-83页
     ·城市格局和交通模式影响碳排放第82页
     ·街道功能的场所性第82-83页
   ·棋盘式格局的低碳排放优势第83-86页
     ·中国古代都城与温哥华城市格局的低碳经验借鉴第83-85页
     ·棋盘式格局与枢纽辐射式格局的比较第85-86页
   ·低碳棋盘式城市格局设计与实践途径第86-90页
     ·低碳棋盘式格局的设计原则第86-87页
     ·低碳棋盘式格局实践途径与方法第87-90页
第七章 城市公共空间自然景观的碳汇功能第90-114页
   ·相互连通的公共空间模拟自然功能第90-91页
   ·项目背景和相关案例分析第91-98页
     ·嘉陵江景观公园设计背景第91-93页
     ·滨江路景观系统问题与对策第93-96页
     ·国际优秀案例的借鉴与启示第96-98页
   ·滨江公园自然湿地与植被整合措施第98-114页
     ·嘉陵江景观公园定位与设计原则第98-103页
     ·嘉陵江景观特色强化措施第103-106页
     ·公共景观中自然过程的引入和模拟第106-114页
第八章 面向多元化的景观实践系统研究第114-122页
   ·走向多元化的景观设计学体系第114-117页
     ·基于专家研讨会的景观设计学模式第114-115页
     ·多元化实践体系第115-116页
     ·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研究模式第116-117页
   ·城市景观实践体系研究第117-122页
     ·当代城市景观实践体系危机第117-119页
     ·城市景观设计模型的意义和框架第119-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8页
附录: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压型逆变器分布式控制并联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地源热泵地埋管随机传热与可靠性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