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第二章 具有T宇称的最小Higgs模型 | 第13-31页 |
·小Higgs模型的基本思想 | 第13页 |
·最小Higgs模型 | 第13-21页 |
·SU(5)/SO(5)的非线性σ模型 | 第14-15页 |
·规范相互作用 | 第15-18页 |
·Yukawa相互作用 | 第18-21页 |
·具有T宇称的最小Higgs模型 | 第21-31页 |
·标量场粒子 | 第22-23页 |
·规范玻色子 | 第23-24页 |
·费米子 | 第24-26页 |
·Yukawa耦合 | 第26-28页 |
·镜像弱混合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左右双黑格斯模型 | 第31-47页 |
·左右双黑格斯模型 | 第31-41页 |
·非线性σ模型中的Higgs场 | 第32-34页 |
·规范部分 | 第34-37页 |
·费米子部分 | 第37-40页 |
·单圈Higgs势 | 第40页 |
·μ项 | 第40-41页 |
·LRTH模型中的twin Higgs机制 | 第41-43页 |
·质量谱 | 第43-47页 |
第四章 LHT模型下味改变top夸克产生过程的研究 | 第47-63页 |
·绪论 | 第47-48页 |
·LHT模型对味改变耦合顶角tcV(V=γ,Z,g)的单圈贡献 | 第48-49页 |
·LHC上单圈水平味改变top夸克产生过程截面的计算 | 第49-52页 |
·LHC上LHT模型下top-charm的联合产生 | 第49-50页 |
·LHC上LHT模型下tV(V=γ,Z,g)的产生 | 第50-52页 |
·ILC上LHT模型下top-charm联合产生过程截面的计算 | 第52-56页 |
·数值结果 | 第56-60页 |
·讨论 | 第60-62页 |
·LHC上探测味改变tc和tV产生过程的能力 | 第60-61页 |
·ILC上探测top-charm联合产生的能力 | 第61-62页 |
·总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LHC上LRTH模型下ZH联合产生和WH联合产生的研究 | 第63-69页 |
·研究ZH联合产生和WH联合产生的意义 | 第63页 |
·大型强子对撞机上qq'→Z(W)H产生截面的计算 | 第63-65页 |
·LRTH模型下qq'→Z(W)H不变振幅的计算 | 第63-65页 |
·qq'→Z(W)H过程产生截面的计算 | 第65页 |
·qq'→z(W)H产生截面的数值结果与讨论 | 第65-69页 |
·联合产生截面的数值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结论与总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附录A 有效顶角Γ_(tcV)~μ及标准函数 | 第71-77页 |
A.1 LHT模型下有效顶角Γ_(tcγ)~μ,Γ_(tcZ)~μ,Γ_(tcg)~μ的具体表达式 | 第71-75页 |
A.2 标准函数的定义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