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我国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44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8-20页
     ·选题背景第18-19页
     ·研究意义第19-20页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第20-36页
     ·大学城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第22-26页
     ·集群理论的研究现状第26-30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现状第30-32页
     ·高等学校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第32-34页
     ·评价与启示第34-36页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第36-38页
     ·研究目标第36-37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7-38页
   ·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与研究创新第38-44页
     ·研究方法第38-40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40-41页
     ·研究创新点第41-44页
第2章 大学城知识共享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第44-60页
   ·大学城知识共享第44-50页
     ·知识的概述第44-46页
     ·大学城的界定第46-47页
     ·大学城知识的界定第47-48页
     ·大学城知识共享的界定第48-50页
   ·国内大学城知识共享现状第50-52页
     ·南京仙林大学城教学联合体第50-51页
     ·松江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第51-52页
   ·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分类第52-55页
     ·大学城传授知识的共享第54页
     ·大学城科研知识的共享第54-55页
   ·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外因分析第55-56页
     ·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第55-56页
     ·大学城区域集聚的特征第56页
   ·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内因分析第56-58页
     ·大学城知识资源的特性第56-57页
     ·大学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第57页
     ·大学城的学科交叉融合第57-58页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3章 基于进化博弈论的大学城知识共享研究第60-74页
   ·进化博弈论第60-61页
   ·大学城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第61-63页
   ·大学城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模型构建第63-65页
   ·大学城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模型第65-68页
   ·大学城知识共享进化博弈模型分析第68-71页
   ·本章小结第71-74页
第4章 大学城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假设第74-92页
   ·知识的特性第74-77页
     ·知识的分类第74-75页
     ·知识的内隐性第75-76页
     ·共享性与公共性知识第76页
     ·知识的复杂性第76-77页
   ·集群因素第77-81页
     ·地域集聚第77-78页
     ·集群模式第78-79页
     ·资源的互补性第79页
     ·集群的共生性第79-80页
     ·文化相容性或差异性第80-81页
   ·制度与机制第81-88页
     ·信任机制第82-83页
     ·激励机制第83-84页
     ·区域(集群)内合作机制第84-85页
     ·沟通与交流机制第85-86页
     ·领导力支持的机制第86-87页
     ·利益分配机制第87-88页
   ·实证假设的提出第88-90页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5章 大学城知识共享绩效的分析与假设第92-100页
   ·大学城的知识创新第92-93页
   ·大学城的综合实力第93-95页
   ·大学城的教育质量第95-96页
   ·进一步实证假设提出第96-97页
   ·本章小结第97-100页
第6章 大学城知识共享模型及实证研究第100-126页
   ·大学城知识共享假设关系第100-101页
   ·构建大学城知识共享模型第101-102页
   ·调查问卷设计第102-112页
     ·问卷第一部分第102-103页
     ·问卷第二部分第103-106页
     ·问卷第三部分第106-109页
     ·问卷第四部分第109-110页
     ·问卷第五部分第110-112页
   ·实证研究的测评模型构建第112-114页
   ·问卷的小样本测试第114-124页
     ·小样本描述第114-116页
     ·小样本变量测量条款评价值的描述性统计第116页
     ·小样本测量评价方法第116-117页
     ·小样本分析结果第117-123页
     ·小样本最终信度分析结果第123-124页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7章 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第126-164页
   ·数据分析的基本统计原理简介第126-127页
   ·数据收集第127-134页
     ·大样本的数据收集第127-129页
     ·大样本调查对象的描述统计第129-132页
     ·大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132-134页
   ·信度分析结果第134-140页
   ·效度分析结果第140-163页
     ·收敛效度分析结果第140-151页
     ·区分效度分析结果第151-163页
   ·本章小结第163-164页
第8章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第164-186页
   ·判断模型拟合优度的统计指标第164-167页
   ·研究假设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第167-175页
     ·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假设模型检验(M1)第168-170页
     ·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假设模型检验(M2)第170-173页
     ·大学城知识共享假设全模型检验(M3)第173-175页
   ·原假设模型的修正第175-179页
     ·大学城知识共享全假设修正模型(M4)第176页
     ·大学城知识共享影响因素修正模型(M5)第176-178页
     ·研究的最终模型第178-179页
   ·假设关系的验证结果第179-183页
   ·本章小结第183-186页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86-199页
   ·研究结论第186-193页
     ·结论一第186-188页
     ·结论二第188-189页
     ·结论三第189-190页
     ·结论四第190页
     ·结论五第190-191页
     ·结论六第191-192页
     ·结论七第192-193页
   ·本研究的实践启示即大学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计第193-197页
   ·研究的局限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第197-199页
     ·研究的局限第197-198页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第198-199页
参考文献第199-207页
附录一:大学城知识共享调查问卷第207-212页
附录二:小样本变量描述性统计第212-21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情况第215-217页
致谢第217-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RGD修饰的mPEG-PLGA-PLL靶向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对乳腺癌的治疗研究
下一篇: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