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地源热泵系统分类 | 第8-9页 |
1.1.2 土壤源热泵系统分为垂直埋管土壤源热泵系统和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系统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项目概况 | 第13-21页 |
2.1 项目概况 | 第13页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3-15页 |
2.2.1 项目位置概况 | 第13-15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2.3 气象水文条件 | 第15-17页 |
2.3.1 气象条件 | 第15-16页 |
2.3.2 水文条件 | 第16-17页 |
2.4 区域地质条件 | 第17-21页 |
2.4.1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7-18页 |
2.4.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8-19页 |
2.4.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条件 | 第21-26页 |
3.1 浅层地层岩性组合 | 第21页 |
3.2 项目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3.3 地下水分布条件 | 第22-24页 |
3.3.1 浅层地下水位 | 第22-23页 |
3.3.2 浅层地下水质情况 | 第23-24页 |
3.3.2.1 水样的采集与保管 | 第23页 |
3.3.2.2 水样的分析测试项目 | 第23页 |
3.3.2.3 水样的测试分析结果 | 第23-24页 |
3.4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和水位动态 | 第24页 |
3.5 研究区浅层地质地热条件 | 第24-26页 |
3.5.1 岩土体可钻性分析 | 第24-25页 |
3.5.2 地层富水性和导热性分析 | 第25页 |
3.5.3 地层岩性对地埋管换热器成井分析 | 第25-26页 |
3.5.3.1 设计阶段 | 第25页 |
3.5.3.2 施工阶段 | 第25页 |
3.5.3.3 后期维护 | 第25-26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初始浅层地温能评价 | 第26-44页 |
4.1 研究区初始地温测试结果 | 第26-33页 |
4.1.1 地温测量方法及结果 | 第26-33页 |
4.2 丽来花园初始地层热物性参数 | 第33-36页 |
4.2.1 地层热物性参数测试 | 第33-36页 |
4.2.1.1 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试验原理 | 第33-35页 |
4.2.1.2 地埋管换热器现场试验方法 | 第35页 |
4.2.1.3 地埋管换热器现场测试结果 | 第35-36页 |
4.3 研究区浅层地温能总量评估 | 第36-41页 |
4.3.1 地质体温度变化1℃时吸收、排放热量 | 第37-39页 |
4.3.2 经年度制冷、供暖季的地层平均温度变化评价 | 第39-41页 |
4.4 地埋管换热器初步布置方案 | 第41-42页 |
4.5 研究项目整体地埋管布置情况 | 第42-44页 |
4.5.1 长期监测孔的选择和布置 | 第42-43页 |
4.5.2 长期监测孔的数据采集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建立研究项目的地温场计算模型 | 第44-59页 |
5.1 TOUGH2软件 | 第44-45页 |
5.2 利用TOUGH2软件建立地温场模型 | 第45-59页 |
5.2.1 初始地温场模型 | 第45-49页 |
5.2.2 利用Tough2程序模拟单井的地温场 | 第49-50页 |
5.2.3 利用Tough2软件模拟单井的动态地温场 | 第50-52页 |
5.2.4 建立群井全年地温场动态模型 | 第52-53页 |
5.2.5 地温场动态模型 | 第53-59页 |
第六章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地质环境影响分析 | 第59-64页 |
6.1 .土壤源热泵系统初期投资 | 第59-61页 |
6.2 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能耗分析 | 第61页 |
6.3 对地温场影响 | 第61-62页 |
6.4 对地下水环境影响 | 第62页 |
6.5 对地表环境影响 | 第62页 |
6.6 土壤热物性参数的影响 | 第62-63页 |
6.7 地质灾害的影响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件 | 第7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