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精神病学论文--情感性精神病论文

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反刍思维及其认知机制比较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反刍思维第9-10页
    1.2 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第10-11页
    1.3 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偏向研究第11-13页
    1.4 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刷新研究第13-16页
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第16-17页
3 研究方法第17-23页
    3.1 被试第17-18页
    3.2 测量工具第18-19页
        3.2.1 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量表第18页
        3.2.2 心理健康量表第18页
        3.2.3 贝克抑郁自评问卷第18-19页
    3.3 实验程序第19-22页
        3.3.1 注意偏向实验第19-21页
        3.3.2 记忆刷新实验第21-22页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第22-23页
4 结果第23-36页
    4.1 抑郁组和对照组的人口学变量比较第23页
    4.2 抑郁组与对照组的量表得分比较第23-24页
    4.3 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24-27页
        4.3.1 抑郁组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24-26页
        4.3.2 对照组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26-27页
    4.4 注意偏向实验结果第27-29页
        4.4.1 反应时第27-28页
        4.4.2 注意偏向第28-29页
    4.5 记忆刷新实验结果第29-33页
        4.5.1 刺激材料为图片第29-32页
        4.5.2 刺激材料为词汇第32-33页
    4.6 反刍思维和注意偏向的相关分析第33-35页
        4.6.1 抑郁组反刍思维和注意偏向的相关分析第33-34页
        4.6.2 对照组反刍思维和注意偏向的相关分析第34-35页
    4.7 反刍思维、心理健康和记忆刷新的相关分析第35-36页
        4.7.1 抑郁组反刍思维、心理健康和记忆刷新的相关分析第35页
        4.7.2 对照组反刍思维、心理健康和记忆刷新的相关分析第35-36页
5 讨论第36-40页
6 结论第40页
7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XNIP基因甲基化及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
下一篇:EGFR及EZH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