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风能发电论文

双馈风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25页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双馈感应电机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第14-22页
        1.2.1 双馈感应电机故障穿越能力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自抗扰控制的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3 DFIG参与电网质量调节和预测控制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 本文主要内容第22-25页
2 双馈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和控制模型第25-39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双馈感应电机工作原理第25-26页
    2.3 双馈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第26-34页
        2.3.1 三相静止abc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第26-30页
        2.3.2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DFIG数学模型第30-34页
    2.4 双馈感应电机的等效电路第34-38页
        2.4.1 转子侧变流器控制模型第34-36页
        2.4.2 网侧变流器控制模型第36-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3 基于软撬棒控制的双馈感应电机故障穿越研究第39-56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故障穿越分析第39-44页
        3.2.1 各国电网对故障穿越的要求第40-41页
        3.2.2 DFIG系统暂态分析第41-43页
        3.2.3 解决DFIG故障穿越的方法第43-44页
    3.3 软撬棒控制方法第44-50页
        3.3.1 常规磁链控制的时域分析第45-46页
        3.3.2 改进的灭磁控制第46-48页
        3.3.3 结合虚拟阻尼控制第48-50页
    3.4 仿真分析第50-55页
        3.4.1 电网电压三相对称中度跌落第51-53页
        3.4.2 电网电压三相对称重度跌落第53-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4 复杂工况下基于ADRC的双馈感应电机控制性能优化第56-77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自抗扰控制技术第56-64页
        4.2.1 自抗扰控制对PID的改进第56-58页
        4.2.2 自抗扰控制器的基本结构第58-61页
        4.2.3 二阶ADRC的稳定性分析第61-64页
    4.3 DFIG的二阶ADRC设计第64-68页
        4.3.1 二阶微分跟踪器设计第64-65页
        4.3.2 二阶扩张状态观测器设计第65-66页
        4.3.3 二阶ADRC和一阶ADRC的控制特点比较第66-67页
        4.3.4 ADRC控制器对电网故障穿越的改善第67-68页
    4.4 仿真分析第68-75页
        4.4.1 电网电压三相对称中度故障第68-70页
        4.4.2 电网电压三相对称重度故障第70-72页
        4.4.3 非同步跌落第72-73页
        4.4.4 电机参数漂移下的控制效果仿真第73-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7页
5 基于广义预测控制的DFIG电能质量调节能力分析第77-112页
    5.1 引言第77页
    5.2 双馈感应电机的无功调节能力分析第77-85页
        5.2.1 DFIG与电能质量调节器的结构对比第79-81页
        5.2.2 DFIG的功率关系第81页
        5.2.3 定子侧无功功率极限第81-83页
        5.2.4 DFIG网侧变流器无功功率极限第83-85页
    5.3 双馈感应电机的频率调节能力第85-88页
        5.3.1 DFIG风力机捕获功率第85-86页
        5.3.2 DFIG调频控制方案第86-88页
    5.4 DFIG广义预测控制方案第88-100页
        5.4.1 广义预测控制的原理第88-89页
        5.4.2 预测模型第89-92页
        5.4.3 滚动优化第92-96页
        5.4.4 反馈校正第96页
        5.4.5 DFIG系统广义预测控制结构第96-100页
    5.5 仿真分析第100-111页
        5.5.1 常规情况无功补偿能力对比第101-105页
        5.5.2 电压跌落20%下的无功补偿能力对比第105-108页
        5.5.3 电压跌落60%下的无功补偿能力对比第108-111页
    5.6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6 结论第112-114页
    6.1 研究结论第112-113页
    6.2 研究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6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26-13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聚合物光伏电池器件研究
下一篇:锶取代少铅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