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37页 |
1.1 小麦穗发育过程 | 第16-19页 |
1.1.1 小麦穗在产量构成中的重要地位 | 第16页 |
1.1.2 小麦穗的结构及其发育过程 | 第16-17页 |
1.1.3 小麦穗发育过程 | 第17-19页 |
1.2 控制植物花器官发育的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2.1 禾本科植物花序形态的建成 | 第19-20页 |
1.2.2 调控穗发育基因的研究 | 第20-21页 |
1.2.3 小花分化AP2 基因的研究 | 第21-23页 |
1.2.4 影响穗型及产量的相关QTL基因研究 | 第23页 |
1.2.5 植物激素对穗发育的影响 | 第23-25页 |
1.3 小麦穗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25-28页 |
1.4 MicroRNA(miRNA)在调控植物发育中的研究 | 第28-35页 |
1.4.1 miRNA的发现、合成及作用机制 | 第28-30页 |
1.4.2 调控植物发育的miRNA研究进展 | 第30-35页 |
1.4.2.1 miRNA调控分生组织的发育 | 第30-31页 |
1.4.2.2 miRNA调控叶发育 | 第31-33页 |
1.4.2.3 miRNA调控花的发育及转变 | 第33-35页 |
1.5 学位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目标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7-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7页 |
2.1.2 克隆载体与转化菌株 | 第37页 |
2.1.3 酶及其它化学试剂 | 第37-38页 |
2.1.4 实验分析软件 | 第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6页 |
2.2.1 小麦总RNA提取 | 第38-39页 |
2.2.2 RNA反转录 | 第39-40页 |
2.2.3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40页 |
2.2.4 质粒DNA小量提取 | 第40-41页 |
2.2.5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 第41页 |
2.2.6 蛋白相关实验及5’RACE实验 | 第41-42页 |
2.2.7 转录因子Q亚细胞定位及转录活性分析 | 第42-44页 |
2.2.7.1 Q转录因子亚细胞定位 | 第42-43页 |
2.2.7.2 转录因子Q的转录活性分析 | 第43-44页 |
2.2.8 Q蛋白与Ta TPL蛋白互作分析 | 第44-45页 |
2.2.9 小麦tae-MIR172基因在小麦材料中的遗传转化 | 第45-46页 |
2.2.9.1 小麦tae-MIR172表达载体构建及小麦遗传转化 | 第45页 |
2.2.9.2 转基因小麦表型鉴定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66页 |
3.1 小麦中tae-MIR172前体的克隆 | 第46-48页 |
3.1.1 小麦中tae-MIR172前体的分析 | 第46-48页 |
3.2 普通小麦中tae-miR172功能分析 | 第48-54页 |
3.2.1 过表达tae-miR172导致普通小麦产生Speltoid穗型 | 第48-50页 |
3.2.2 驯化基因Q是tae-miR172的靶基因 | 第50-54页 |
3.3 转录因子Q功能分析 | 第54-64页 |
3.3.1 Q蛋白是一个核定位的转录抑制因子 | 第54-56页 |
3.3.2 小麦中TaTPL转录共抑制因子的分子特征 | 第56-58页 |
3.3.3 Q和TaTPL的转录表达分析 | 第58页 |
3.3.4 Q蛋白与共抑制因子Ta TPL相互作用 | 第58-60页 |
3.3.5 Q蛋白与Ta TPL互作结构域的鉴定 | 第60-61页 |
3.3.6 TaTPL与Q蛋白互作结构域鉴定 | 第61-63页 |
3.3.7 Q转录抑制活性功能结构域的鉴定 | 第63-64页 |
3.4 讨论 | 第64-66页 |
3.4.1 驯化基因Q调控小麦的穗型发育 | 第64页 |
3.4.2 驯化基因Q是miR172的靶基因 | 第64-65页 |
3.4.3 Q蛋白通过N端的EAR motif行使其调控功能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9页 |
附录 | 第79-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简历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