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 1.1 药物安全性 | 第12-15页 | 
| 1.1.1 药物临床前毒理学评价的意义 | 第13页 | 
| 1.1.2 药物临床前毒理学评价的方法 | 第13-15页 | 
| 1.2 药物的一般毒性评价 | 第15-19页 | 
| 1.2.1 急性毒性 | 第16-17页 | 
| 1.2.2 亚急性毒性 | 第17-18页 | 
| 1.2.3 靶器官毒性 | 第18-19页 | 
| 1.3 毒代动力学 | 第19-25页 | 
| 1.3.1 毒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3.2 毒代动力学研究要点与方法 | 第21-23页 | 
| 1.3.3 药物的代谢活化 | 第23-25页 | 
| 1.4 臭椿酮的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 1.4.1 臭椿酮的药用价值 | 第25-27页 | 
| 1.4.2 臭椿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27-28页 | 
| 1.4.3 臭椿酮对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 | 第28页 | 
| 1.4.4 臭椿酮的毒性研究 | 第28-29页 | 
| 1.5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臭椿酮对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31-45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 2.1.1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31-32页 |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2页 | 
| 2.1.4 主要试剂配制与保存 | 第32-33页 | 
| 2.2 LD_(50)值的测定 | 第33-34页 | 
| 2.2.1 给药剂量范围 | 第33页 | 
| 2.2.2 实验分组 | 第33-34页 | 
| 2.2.3 实验方案 | 第34页 | 
| 2.3 尸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 | 第34-36页 | 
| 2.3.1 病理组织处理 | 第34-36页 | 
| 2.3.2 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36页 |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6-45页 | 
| 2.4.1 给药剂量范围 | 第36-37页 | 
| 2.4.2 LD_(50)值的测定 | 第37-38页 | 
| 2.4.3 毒理学分析 | 第38-45页 | 
| 第三章 臭椿酮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 | 第45-65页 | 
| 3.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 3.1.1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 3.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45页 |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5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 3.2.1 给药与分组 | 第45-46页 | 
| 3.2.2 观察与记录 | 第46页 | 
| 3.2.3 采集与处理 | 第46页 | 
| 3.2.4 生化指标与血液学分析 | 第46-47页 | 
| 3.2.5 病理学观察 | 第47页 | 
| 3.2.6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 3.3 实验结果 | 第47-65页 | 
| 3.3.1 一般生理观察记录 | 第47-52页 | 
| 3.3.2 生化指标分析 | 第52-55页 | 
| 3.3.3 血液学分析 | 第55-57页 | 
| 3.3.4 病理学结果 | 第57-65页 | 
| 第四章 臭椿酮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毒代动力学研究 | 第65-81页 | 
| 4.1 实验材料 | 第65-67页 | 
| 4.1.1 实验动物 | 第65页 | 
| 4.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65-66页 | 
| 4.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6-67页 | 
| 4.1.4 主要试剂配制与保存 | 第67页 | 
| 4.2 生物样品中臭椿酮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7-69页 | 
| 4.2.1 臭椿酮LC-MS/MS方法开发 | 第67页 | 
| 4.2.2 血浆、组织样品的制备与处理 | 第67-68页 | 
| 4.2.3 标准曲线和方法学的建立与验证 | 第68-69页 | 
| 4.3 臭椿酮代谢稳定性 | 第69-70页 | 
| 4.4 臭椿酮的毒代动力学(TK) | 第70-71页 | 
| 4.4.1 给药与取血 | 第70-71页 | 
| 4.4.2 样品浓度测定及数据处理 | 第71页 | 
| 4.5 实验结果 | 第71-81页 | 
| 4.5.1 臭椿酮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71-73页 | 
| 4.5.2 标准曲线及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73-75页 | 
| 4.5.3 臭椿酮代谢稳定性 | 第75-77页 | 
| 4.5.4 臭椿酮单次毒代动力学 | 第77-81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81-8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101页 | 
| 附录 | 第101-103页 |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