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储层压裂水平井气水两相渗流数值模型的建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2章 压裂液对页岩储层含水饱和度的影响分析 | 第14-24页 |
2.1 页岩储层的地质特征 | 第14-18页 |
2.1.1 页岩储层超低含水饱和度现象 | 第14-15页 |
2.1.2 页岩储层超低含水饱和度成因 | 第15-17页 |
2.1.3 页岩储层超低含水饱和度的影响 | 第17-18页 |
2.2 压裂过程中的渗吸作用 | 第18-24页 |
2.2.1 页岩储层基质孔隙类型 | 第18-19页 |
2.2.2 渗吸作用 | 第19-21页 |
2.2.3 渗吸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第3章 压裂后含水饱和度分布的计算模型 | 第24-33页 |
3.1 压裂液渗吸量的计算 | 第24-29页 |
3.1.1 Handy模型 | 第25页 |
3.1.2 Shembreet方法 | 第25-27页 |
3.1.3 数值模拟方法 | 第27-28页 |
3.1.4 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3.2 实例应用对比 | 第29-32页 |
3.3 含水饱和度分布的计算 | 第32-33页 |
第4章 页岩气井气-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52页 |
4.1 页岩气井气-水两相渗流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33-37页 |
4.1.1 模型假设条件 | 第33页 |
4.1.2 基质系统渗流模型 | 第33-35页 |
4.1.3 裂缝系统渗流数学模型 | 第35-37页 |
4.1.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37页 |
4.2 气-水两相渗流模型的差分离散 | 第37-42页 |
4.2.1 对基质数学模型差分离散 | 第37-40页 |
4.2.2 裂缝渗流模型的差分离散 | 第40-41页 |
4.2.3 隐含附加方程 | 第41-42页 |
4.3 气-水两相渗流模型的数值求解 | 第42-52页 |
4.3.1 基质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 | 第42-43页 |
4.3.2 裂缝气相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 | 第43-47页 |
4.3.3 裂缝水相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 | 第47-50页 |
4.3.4 线性方程的求解 | 第50-52页 |
第5章 页岩气井气-水两相渗流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2-76页 |
5.1 威201-H1井概况 | 第52-54页 |
5.1.1 页岩储层特征 | 第52-54页 |
5.1.2 压裂情况简介 | 第54页 |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4-58页 |
5.3 历史拟合及产量预测 | 第58-59页 |
5.4 页岩气藏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9-72页 |
5.4.1 基质原始含水饱和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5.4.2 不同压裂液返排率的影响 | 第61-63页 |
5.4.3 压裂参数的影响 | 第63-67页 |
5.4.4 多级渗流的影响 | 第67-72页 |
5.5 与 Eclipse 结果的对比 | 第72-7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