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复方肝豆汤体外化学成分鉴定 | 第15-4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5-17页 |
1.1 药材 | 第15-16页 |
1.2 试剂和材料 | 第16页 |
1.3 仪器和设备 | 第16-1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2.1 复方肝豆汤的制备 | 第17页 |
2.2 对照品的配置 | 第17页 |
2.3 UPLC色谱条件的优化和选择 | 第17-19页 |
2.4 质谱条件 | 第19页 |
2.5 肝豆汤数据库的建立 | 第1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9-42页 |
3.1 方法学考察 | 第19-20页 |
3.2 肝豆汤的U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第20-21页 |
3.3 肝豆汤的UPLC指纹图谱建立和指认 | 第21-23页 |
3.4 UPLC-Q-TOFMS~E结合UNIFI肝豆汤化学成分分析 | 第23-35页 |
3.5 肝豆汤中主要成分的解析 | 第35-40页 |
3.6 单味药材对肝豆汤的化学贡献 | 第40-42页 |
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二章 UPLC-Q-TOF-MS~E技术结合UNIFI数据库复方肝豆汤入血入肝活性成分研究 | 第43-5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3-45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3页 |
1.2 药物 | 第43页 |
1.3 仪器 | 第43-44页 |
1.4 试剂 | 第44-4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2.1 铜负荷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45页 |
2.2 铜负荷大鼠模型的评价 | 第45-46页 |
2.3 生物样品的获取 | 第46页 |
2.4 生物样品的前处理 | 第46页 |
2.5 UPLC-Q-Tof-MS~E检测方法 | 第46页 |
2.6 肝豆汤入血及入肝活性成分分析 | 第46-4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3.1 铜负荷大鼠模型评价结果 | 第47-49页 |
3.2 肝豆汤入血及入肝成分识别和鉴定 | 第49-50页 |
3.3 正常及铜负荷模型大鼠入血入肝代谢成分鉴定 | 第50-54页 |
3.4 正常及铜负荷模型大鼠入血入肝成分差异性比较 | 第54-55页 |
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UPLC-Q-TOF-MS~E技术结合非靶标代谢组学方法的肝豆汤体内代谢物组的研究 | 第56-7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56页 |
1.2 药物 | 第56页 |
1.3 仪器 | 第56-57页 |
1.4 试剂与耗材 | 第5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2.1 铜负荷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57页 |
2.2 生物样品的获取 | 第57页 |
2.3 生物样品的前处理 | 第57页 |
2.4 UPLC-Q-Tof-MS检测方法 | 第57-58页 |
2.5 肝豆汤原型及代谢成分分析方法 | 第5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8-70页 |
3.1 肝豆汤原型及代谢成分识别和鉴定 | 第58-66页 |
3.2 肝豆汤体内代谢产物的分析 | 第66-70页 |
4 小结 | 第70-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综述 | 第7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