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与中医治疗概述 | 第14-27页 |
前言 | 第14页 |
1 NAFLD分类及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2 NAFLD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2.1 “二次打击学说” | 第15页 |
2.2 肠肝轴理论 | 第15-16页 |
3 代谢组学与NAFLD | 第16-17页 |
3.1 脂质代谢相关机制 | 第16页 |
3.2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3.2.1 代谢组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第16页 |
3.2.2 血清代谢组学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4 NAFLD中医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4.1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第17-18页 |
4.2 NAFLD的中医辨证分型 | 第18页 |
4.3 NAFLD的中医客观化研究 | 第18-19页 |
4.4 NAFLD的中医药治疗 | 第19-21页 |
4.4.1 中草药临床研究 | 第19-20页 |
4.4.2 中成药治疗临床研究 | 第20页 |
4.4.3 中医外治法 | 第20-21页 |
5 结语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7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7-49页 |
前言 | 第27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7-33页 |
1.1 资料来源 | 第27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1.3 诊断标准 | 第27-29页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8页 |
1.3.2 中医辨证标准 | 第28-29页 |
1.4 纳排标准 | 第29-30页 |
1.4.1 纳入标准 | 第29页 |
1.4.2 排除标准 | 第29-30页 |
1.5 指标观察方法 | 第30-32页 |
1.5.1 设立调查问卷 | 第30页 |
1.5.2 采集舌象 | 第30页 |
1.5.3 收集部分血清检验结果 | 第30页 |
1.5.4 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 第30-32页 |
1.6 统计学方法 | 第32页 |
1.7 资料采集标准 | 第32-33页 |
1.7.1 体重分类标准 | 第32-33页 |
1.7.2 质量控制 | 第33页 |
1.8 伦理声明 | 第33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3-40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34页 |
2.2 体重指数 | 第34-35页 |
2.3 生化指标 | 第35-36页 |
2.4 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第36-40页 |
2.4.1 代谢物轮廓图谱 | 第36-37页 |
2.4.2 统计分析及潜在标志物筛选 | 第37-40页 |
2.5 中医证型分布 | 第40页 |
3 讨论 | 第40-45页 |
3.1 年龄、性别与BMI指数 | 第41页 |
3.2 生化指标 | 第41-42页 |
3.3 血清代谢组学 | 第42页 |
3.4 中医证型分布 | 第42-45页 |
4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第三部分 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