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概述 | 第12-13页 |
1.2.2 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徐变研究 | 第13-15页 |
1.2.3 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应力松弛研究 | 第15-16页 |
1.2.4 约束试验法和开裂敏感性评价 | 第16-17页 |
1.3 粉煤灰对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影响 | 第17-19页 |
1.3.1 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抗裂性能影响 | 第17-18页 |
1.3.2 粉煤灰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温度-应力试验的原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20-32页 |
2.1 温度-应力试验机的发展历史 | 第20-23页 |
2.1.1 最早的温度-应力试验机 | 第20-21页 |
2.1.2 单轴收缩约束设备 | 第21页 |
2.1.3 温度应力模拟设备 | 第21-22页 |
2.1.4 可变约束试验机 | 第22-23页 |
2.1.5 国内第一台温度-应力试验机 | 第23页 |
2.2 实验装置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介绍 | 第23-25页 |
2.3 温度-应力试验机操作步骤 | 第25-26页 |
2.4 原材料 | 第26-27页 |
2.5 配合比 | 第27页 |
2.6 试验内容和结果分析 | 第27-32页 |
第三章 粉煤灰混凝土早期约束应力及徐变研究 | 第32-49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粉煤灰混凝土早期约束应力发展规律研究 | 第32-33页 |
3.3 不同温度历程对粉煤灰混凝土约束应力的影响 | 第33-40页 |
3.3.1 概述及温度历程的设计 | 第33-36页 |
3.3.2 温度历程对粉煤灰混凝土约束应力的影响 | 第36-40页 |
3.4 早期徐变性质 | 第40-48页 |
3.4.1 早期粘弹性行为研究的必要性 | 第40页 |
3.4.2 徐变变形机理 | 第40-41页 |
3.4.3 温度匹配模式下的徐变行为 | 第41-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超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早期松弛与开裂敏感性研究 | 第49-68页 |
4.1 概述 | 第49-50页 |
4.2 超高掺量粉煤灰对混凝土开裂敏感性的影响 | 第50页 |
4.3 配合比设计 | 第50-53页 |
4.3.1 早期粉煤灰配合比设计方法—等量取代法 | 第50页 |
4.3.2 改良粉煤灰混凝土设计方法—理性法 | 第50-51页 |
4.3.3 粉煤灰掺量为80%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51-53页 |
4.4 早期徐变引起的应力松弛 | 第53-60页 |
4.4.1 弹性模量发展模型及等效龄期 | 第54-56页 |
4.4.2 应力松弛试验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4.4.3 松弛与开裂敏感性 | 第59-60页 |
4.5 超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开裂敏感性分析 | 第60-66页 |
4.5.1 开裂敏感度计算及分析 | 第60-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5.2 需要进一步展开的工作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