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1.4.1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2 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 第18-24页 |
2.1 民间借贷 | 第18-20页 |
2.1.1 民间借贷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民间借贷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4页 |
2.2.1 金融抑制理论 | 第20-21页 |
2.2.2 金融深化理论 | 第21页 |
2.2.3 金融约束理论 | 第21-22页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民间借贷发展概况及不规范发展问题 | 第24-35页 |
3.1 民间借贷发展概况 | 第24-27页 |
3.2 民间借贷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3.2.1 民间借贷自身的优势原因 | 第27-28页 |
3.2.2 金融体系的非完整性间接导致我国民间借贷的快速发展 | 第28页 |
3.2.3 货币政策与经济现状不相适应是我国民间借贷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 | 第28-30页 |
3.3 民间借贷不规范发展的表现 | 第30-32页 |
3.3.1 利息过高,跑路较多 | 第30页 |
3.3.2 借贷主体素质低导致道德风险 | 第30-31页 |
3.3.3 国家的宏观调控难度较大,易导致盲目投资 | 第31页 |
3.3.4 缺乏监管,易引起纠纷,影响社会稳定 | 第31-32页 |
3.4 民间借贷不规范发展的成因 | 第32-35页 |
3.4.1 部分高利润行业刺激了民间借贷的无序发展 | 第32页 |
3.4.2 民间借贷监管专业化水平不高 | 第32-33页 |
3.4.3 “各扫门前雪”的监管格局弱化了民间借贷监管 | 第33-34页 |
3.4.4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 第34-35页 |
第4章 菏泽市民间借贷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5-53页 |
4.1 菏泽市经济发展概况 | 第35-36页 |
4.2 菏泽市民间借贷发展现状 | 第36-45页 |
4.2.1 菏泽市8家民间借贷机构分析 | 第37-39页 |
4.2.2 菏泽非正规民间借贷机构借贷调查分析 | 第39-45页 |
4.3 菏泽市民间借贷监管体系 | 第45-47页 |
4.3.1 监管机构 | 第45-46页 |
4.3.2 监管制度 | 第46-47页 |
4.3.3 监管内容 | 第47页 |
4.4 菏泽市民间借贷规范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49页 |
4.4.1 监管漏洞多 | 第47-48页 |
4.4.2 借贷利息高 | 第48页 |
4.4.3 操作不规范 | 第48-49页 |
4.4.4 民间借贷公司监管经验较少 | 第49页 |
4.5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49-53页 |
4.5.1 政府管理不够科学 | 第49-50页 |
4.5.2 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50-51页 |
4.5.3 监管制度不完善 | 第51页 |
4.5.4 信用体系不健全 | 第51-52页 |
4.5.5 利率市场管理不到位 | 第52-53页 |
第5章 规范菏泽市民间借贷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3-57页 |
5.1 规范政府在民间借贷中的行为 | 第53页 |
5.2 健全民间借贷法律制度 | 第53-54页 |
5.3 构建完善的民间借贷的监管制度 | 第54-55页 |
5.4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信用风险 | 第55-56页 |
5.5 加强民间借贷利率规制 | 第56-5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57页 |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件:山东省菏泽民间借贷基本情况调查表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