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各种船舶论文--军用舰艇(战舰)论文

反舰导弹舱内爆炸作用下舱室结构毁伤与防护机理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7页
    1.2 舰船抗舱内爆炸研究现状第17-33页
        1.2.1 舱内爆炸载荷研究第17-21页
        1.2.2 舰船用钢的动态失效特性第21-23页
        1.2.3 舱内爆炸作用下舱室结构响应特性第23-28页
        1.2.4 舱内爆炸防护机理第28-32页
        1.2.5 研究现状分析与总结第32-33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3-36页
第2章 战斗部舱内爆炸载荷研究第36-62页
    2.1 引言第36-37页
    2.2 战斗部舱内爆炸破片载荷研究第37-46页
        2.2.1 战斗部碎裂理论分析第37-38页
        2.2.2 战斗部碎裂机理的数值计算第38-42页
        2.2.3 初始膨胀速度的影响第42-44页
        2.2.4 厚度对碎裂机理的影响第44-46页
    2.3 战斗部舱内爆炸压力载荷研究第46-55页
        2.3.1 准静态气压的理论分析第47-49页
        2.3.2 准静态气体压力的实验研究第49-52页
        2.3.3 舱内爆炸等效裸装药计算第52-55页
    2.4 战斗部载荷特性实验研究第55-60页
        2.4.1 实验设置与实施第55-56页
        2.4.2 战斗部爆炸物理过程第56-57页
        2.4.3 战斗部爆炸破片载荷第57-59页
        2.4.4 战斗部爆炸压力载荷第59-60页
    2.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3章 典型船用钢的动态失效特性研究第62-91页
    3.1 引言第62页
    3.2 问题的提出和应力状态推导第62-67页
        3.2.1 问题的提出第62-64页
        3.2.2 应力状态的推导第64-67页
    3.3 复杂应力状态下船用金属材料的力学特性试验第67-79页
        3.3.1 平板缺口拉伸第68-72页
        3.3.2 拉伸和剪切联合作用第72-78页
        3.3.3 双轴拉伸试验第78-79页
    3.4 本构模型选择第79-80页
    3.5 本构关系二次开发的实现第80-84页
        3.5.1 应力张量存储与定义第80-81页
        3.5.2 VUMAT子程序接口第81-82页
        3.5.3 可变参数第82-83页
        3.5.4 子程序计算流程第83-84页
    3.6 本构关系的有效性验证第84-90页
        3.6.1 抗侵彻特性验证第85-86页
        3.6.2 爆炸破口验证第86-90页
    3.7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4章 舱内爆炸载荷作用下舱室结构动态响应第91-124页
    4.1 引言第91-92页
    4.2 舱内爆炸压力载荷作用下结构响应理论分析第92-95页
        4.2.1 舱内爆炸载荷相似规律分析第92-93页
        4.2.2 响应与破坏模式相似分析第93-95页
    4.3 舱内爆炸压力载荷作用下靶板的动态响应第95-104页
        4.3.1 实验与数值仿真设置第95-97页
        4.3.2 准静态压力及爆点位置对靶板变形的影响第97-100页
        4.3.3 平板破坏模式及启发第100-103页
        4.3.4 加筋板破坏模式及启发第103-104页
    4.4 爆炸冲击波与破片联合作用下板的响应第104-114页
        4.4.1 实验设置第104-106页
        4.4.2 实验结果第106-109页
        4.4.3 数值仿真第109-110页
        4.4.4 计算结果分析第110-114页
    4.5 舱内爆炸载荷作用下舱室结构动态响应第114-122页
        4.5.1 实验设置第114-116页
        4.5.2 物理过程第116-117页
        4.5.3 舱内爆炸载荷分析第117-119页
        4.5.4 舱室结构毁伤特性第119-122页
    4.6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5章 水雾衰减舱内爆炸压力载荷的防护机理第124-161页
    5.1 引言第124页
    5.2 单液滴在激波作用下变形与碎裂机理第124-142页
        5.2.1 研究方法第124-128页
        5.2.2 激波诱导气流中液滴的变形和破碎第128-138页
        5.2.3 激波诱导气流中液滴的运动轨迹第138-142页
    5.3 冲击波作用下水滴动态响应数值仿真第142-153页
        5.3.1 问题描述及数值方法第143-148页
        5.3.2 激波与三维液滴相互作用第148-153页
    5.4 水雾衰减舱内爆炸压力载荷实验第153-160页
        5.4.1 实验设置与实施第153-154页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54-159页
        5.4.3 分析与探讨第159-160页
    5.5 本章小结第160-161页
第6章 液体舱室衰减舱内爆炸破片载荷的防护机理第161-200页
    6.1 引言第161-162页
    6.2 破片侵彻作用下的液舱内载荷特性研究第162-177页
        6.2.1 液舱中的冲击波载荷研究第162-170页
        6.2.2 液舱中的空泡溃灭载荷研究第170-177页
    6.3 液舱动态响应特性分析第177-185页
        6.3.1 实验设置与实施第178页
        6.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78-184页
        6.3.3 理论预测与分析第184-185页
    6.4 液舱防破损设置与机理分析第185-199页
        6.4.1 模型设计与数值仿真第185-187页
        6.4.2 实验与计算方法验证第187-189页
        6.4.3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89-197页
        6.4.4 理论分析第197-199页
    6.5 本章小结第199-200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200-203页
    7.1 主要结论第200-201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201-202页
    7.3 研究展望第202-203页
致谢第203-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20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220-222页

论文共2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站式”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与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在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中期疗效对比研究
下一篇:致淀粉样变轻链对心肌损伤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