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套管式高温热管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表 | 第16-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1.2 热管简介 | 第20-24页 |
1.2.1 热管的工作原理 | 第20页 |
1.2.2 热管的主要特性 | 第20-21页 |
1.2.3 热管的分类 | 第21-23页 |
1.2.4 热管的传热极限 | 第23-2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4-34页 |
1.3.1 理论研究 | 第25-29页 |
1.3.2 实验与应用研究 | 第29-33页 |
1.3.3 高温热管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33-34页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34-3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2章 空心套管式高温热管的设计研制 | 第36-62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高温热管的制造工艺、设备及性能测试系统 | 第36-44页 |
2.2.1 高温热管的制造工艺 | 第36-38页 |
2.2.2 高温热管的充装系统 | 第38-40页 |
2.2.3 高频电磁感应加热实验系统 | 第40-44页 |
2.3 高温热管的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2.4 合理充液率范围的实验研究 | 第45-48页 |
2.5 高温热管的毛细芯结构及其对流动传热的影响 | 第48-57页 |
2.5.1 毛细极限的理论分析 | 第48-51页 |
2.5.2 毛细芯结构设计与液体输运可视化实验 | 第51-54页 |
2.5.3 毛细极限的实验研究 | 第54-57页 |
2.6 高温热管的长径比实验研究 | 第57-6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3章 动态传热传质及机理研究 | 第62-72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反重力冷态启动实验研究 | 第62-64页 |
3.3 启动过程的瞬态分析 | 第64-67页 |
3.4 蒸汽的流动机制分析 | 第67-70页 |
3.4.1 蒸汽流动两区模型 | 第67-69页 |
3.4.2 蒸汽流动分析 | 第69-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4章 构效关系及设计准则研究 | 第72-98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高温热管的三区传热模型 | 第72-88页 |
4.2.1 高温热管传热分区假设 | 第72-74页 |
4.2.2 毛细芯传热模型 | 第74-76页 |
4.2.3 冷凝段液膜传热模型 | 第76-81页 |
4.2.4 蒸发段传热模型 | 第81-84页 |
4.2.5 三区传热模型求解 | 第84-88页 |
4.3 高温热管构效关系的理论研究 | 第88-92页 |
4.3.1 传热影响因子的无量纲化 | 第88-90页 |
4.3.2 构效关系的数据拟合 | 第90-92页 |
4.4 高温热管构效关系的实验验证 | 第92-96页 |
4.4.1 恒温加热实验系统 | 第92-94页 |
4.4.2 恒温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94-96页 |
4.5 高温热管的设计准则 | 第96-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5章 均温性评价方法与空间均温率研究 | 第98-114页 |
5.1 引言 | 第98页 |
5.2 高温热管的均温性评价方法 | 第98-100页 |
5.3 高温热管数值模拟及可靠性分析 | 第100-108页 |
5.3.1 CFD模型 | 第100-103页 |
5.3.2 模拟结果可靠性分析 | 第103-108页 |
5.4 热管空间均温性变化规律分析 | 第108-112页 |
5.4.1 热管的空间均温率计算 | 第108-109页 |
5.4.2 热管传热量对空间均温性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5.4.3 热管结构对空间均温性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5.4.4 热管工作温区对空间均温率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114-115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