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CeO2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CO氧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CeO_2基材料的晶体结构第14-17页
        1.2.1 CeO_2基本晶体结构和非化学计量特性第14-16页
        1.2.2 CeO_2基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第16-17页
    1.3 CeO_2基材料的储氧释氧(OSC/ORC)性能第17-18页
    1.4 CeO_2基催化剂的应用第18-23页
        1.4.1 汽车发动机尾气处理三效催化剂(TWCs)第18-20页
        1.4.2 柴油机尾气处理第20-21页
        1.4.3 其他催化领域第21-22页
        1.4.4 电学应用第22-23页
        1.4.5 其他领域应用第23页
    1.5 CeO_2粉体及CeO_2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第23-27页
        1.5.1 粉体CeO_2材料的制备第23-24页
        1.5.2 CeO_2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第24-25页
        1.5.3 微弧氧化法原位制备CeO_2催化剂膜层第25-27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7-30页
        1.6.1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27-28页
        1.6.2 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0-36页
    2.1 实验试剂第30页
    2.2 催化剂制备相关设备第30-32页
    2.3 催化剂表征相关设备第32-34页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第32页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第32-33页
        2.3.3 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第33页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第33页
        2.3.5 拉曼光谱仪(Raman spectrometer, Raman)第33页
        2.3.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er,UV-vis)第33页
        2.3.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OES)第33页
        2.3.8 物理化学吸附仪(比表面积测试)(Physisorption Analyzer (for BET specific surface area第33-34页
        2.3.9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XRF)第34页
    2.4 催化性能测试设备及方法第34-36页
        2.4.1 一氧化碳催化评价装置第34页
        2.4.2 CO催化氧化分析测试方法第34-36页
第三章 不同形貌CeO_2粉体的制备及其CO氧化性能第36-58页
    3.1 引言第36-37页
    3.2 实验部分第37-38页
        3.2.1 CeO_2立方块的合成第37页
        3.2.2 CeO_2纳米棒的合成第37页
        3.2.3 CeO_2纳米多面体的合成第37-38页
        3.2.4 沉积沉淀法(deposition-precipitation)负载Au第3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8-56页
        3.3.1 CeO_2粉体的物相分析第38-40页
        3.3.2 CeO_2粉体的氮气等温吸附实验第40-41页
        3.3.3 CeO_2粉体的形貌与晶体结构分析第41-46页
        3.3.4 DP法负载Au纳米颗粒的TEM结构分析与含量第46-49页
        3.3.5 CeO_2粉体的尺寸效应研究第49-51页
        3.3.6 CeO_2及Au/CeO_2粉体的XPS分析第51-53页
        3.3.7 CeO_2及Au/CeO_2粉体的CO催化氧化第53-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微弧氧化-热处理法原位制备CeO_2整体式催化剂第58-84页
    4.1 引言第58-59页
    4.2 实验部分第59-61页
        4.2.1 含Ce微弧氧化膜的制备第59-61页
        4.2.2 含Ce的微弧氧化膜上CeO_2的原位形核生长第61页
        4.2.3 沉积沉淀法(deposition-precipitation)负载Au第6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1-81页
        4.3.1 微弧氧化电解液的成膜能力的评价第61-63页
        4.3.2 电解液的稳定性第63-65页
        4.3.3 微弧氧化膜及其热处理过后的形貌及表面元素分析第65-70页
        4.3.4 P-Ce:PEO/Ti和Si-Ce:PEO/Ti及其退火之后的结构、物相分析第70-75页
        4.3.5 微弧氧化膜表面XPS分析第75-79页
        4.3.6 CeO_2基整体式催化剂的CO氧化性能第79-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4页
第五章 微弧氧化法原位制备(Ce,Zr)O_(2-δ)整体式催化剂及其CO催化氧化第84-102页
    5.1 引言第84-86页
    5.2 实验部分第86-87页
        5.2.1 钛基底上(Ce,Zr)O_(2-δ)微弧氧化膜的制备第86页
        5.2.2 沉积沉淀法(DP method)负载Au第86-87页
        5.2.3 浸渍法负载PdO第8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7-101页
        5.3.1 电解液组分对微弧氧化膜表面形貌及Ce、Zr等成分的影响第87-90页
        5.3.2 (Ce,Zr)O_(2-δ)微弧氧化膜在不同温度退火过后的膜基结合情况第90-91页
        5.3.3 (Ce,Zr)O_(2-δ)微弧氧化膜及其经过不同温度退火过后的相成分第91-94页
        5.3.4 (Ce,Zr)O_(2-δ)微弧氧化膜的透射电镜分析第94-96页
        5.3.5 (Ce,Zr)O_(2-δ)微弧氧化膜的XPS分析第96-98页
        5.3.6 (Ce,Zr)O_(2-δ)整体式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第98-101页
    5.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微弧-水热-浸渍法原位制备CuO/CeO_2/TiO_2/Ti催化剂及其CO选择性催化氧化第102-124页
    6.1 引言第102-104页
    6.2 实验部分第104-105页
        6.2.1 钛网基底上TiO_2微弧氧化膜的制备第104页
        6.2.2 水热法原位生长钛酸钠纳米片第104页
        6.2.3 浸渍法沉积CeO_2和CuO第104-10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5-122页
        6.3.1 微弧氧化后样品的形貌、成分与物相第105-106页
        6.3.2 微弧-水热所得样品(钛酸钠)的形貌、成分及物相第106-107页
        6.3.3 浸渍时间对CexCuy形貌与成分的影响第107-110页
        6.3.4 550℃退火对NaTiO和CexCuy形貌的影响第110-111页
        6.3.5 退火前后CexCuy、CexCuyAnn的物相分析第111-115页
        6.3.6 CexCuyAnn的TEM分析第115-117页
        6.3.7 退火后及PROX反应过后样品的XPS分析第117-120页
        6.3.8 CexCuyAnn的低温CO氧化性能第120-122页
    6.4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4-127页
    7.1 结论第124-125页
    7.2 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化硅/碳泡沬基电磁波吸收超材料研究
下一篇:移动场景中的无线网络多媒体传输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