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9-18页 |
1.2.1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发展概述 | 第9-17页 |
1.2.2 超声编码检测技术的发展概述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问题与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第2章 超声弹性成像和编码检测的理论与方法 | 第21-38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超声弹性成像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剪切波速度与剪切模量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2 剪切波振动位移估计算法 | 第22-24页 |
2.2.3 剪切波信噪比和超声回波信噪比的关系 | 第24-25页 |
2.3 超声编码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 第25-37页 |
2.3.1 信号基础 | 第25-26页 |
2.3.2 时间带宽乘积 | 第26-27页 |
2.3.3 脉冲压缩技术 | 第27-32页 |
2.3.4 编码检测超声成像系统的模型 | 第32-33页 |
2.3.5 编码检测超声成像系统的性能指标 | 第33-34页 |
2.3.6 编码信号的选择 | 第34-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超声编码检测技术应用于瞬时弹性成像研究 | 第38-60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超声瞬时弹性成像 | 第38-39页 |
3.3 超声编码瞬时弹性成像检测的实现 | 第39-46页 |
3.3.1 编码瞬时弹性成像平台的搭建 | 第40-42页 |
3.3.2 编码信号的产生和解码过程 | 第42-45页 |
3.3.3 数据的采集和后处理 | 第45-46页 |
3.4 验证实验的设计和量化分析 | 第46-48页 |
3.4.1 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3.4.2 量化方法 | 第47-48页 |
3.5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8-58页 |
3.5.1 实验结果 | 第48-56页 |
3.5.2 讨论 | 第56-58页 |
3.6 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平面波编码应用于二维弹性成像检测研究 | 第60-90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超声研究系统平台介绍 | 第60-62页 |
4.3 平面波编码信号的产生和解码方案 | 第62-69页 |
4.3.1 编码检测信号的产生 | 第62-67页 |
4.3.2 解码方案 | 第67-69页 |
4.4 波束合成算法 | 第69-76页 |
4.5 对二维弹性成像中的剪切波进行平面波编码检测 | 第76-88页 |
4.5.1 平面波编码检测效果的初步验证 | 第76-79页 |
4.5.2 二维弹性成像平面波编码检测的实现 | 第79-81页 |
4.5.3 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 | 第81-88页 |
4.6 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超声弹性成像中高频剪切波的获取方法研究 | 第90-104页 |
5.1 引言 | 第90页 |
5.2 超声编码检测技术应用于对高频剪切波的检测 | 第90-94页 |
5.2.1 剪切波高频的重要性 | 第90-91页 |
5.2.2 利用编码技术对高频剪切波检测的实验设计 | 第91-93页 |
5.2.3 实验结果 | 第93-94页 |
5.3 圆环激励实现高频瞬时弹性成像 | 第94-103页 |
5.3.1 圆环振动激励方案的提出 | 第94-95页 |
5.3.2 圆环激励高频瞬时弹性成像实验验证 | 第95-103页 |
5.4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 | 第104-105页 |
6.2 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