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页 |
1.2 剩余污泥产生及处理处置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剩余污泥的来源与组成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外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的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污泥稳定化处理常用工艺 | 第13-14页 |
1.3 剩余污泥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3.1 热水解技术 | 第15-16页 |
1.3.2 超声波预处理技术 | 第16-17页 |
1.3.3 化学预处理技术 | 第17-19页 |
1.3.4 生物预处理技术 | 第19-20页 |
1.4 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工艺原理 | 第20-22页 |
1.4.1 污泥厌氧消化的原理 | 第20-21页 |
1.4.2 剩余污泥产酸发酵液产物的应用 | 第21-22页 |
1.5 剩余污泥联合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5.1 餐厨垃圾特点与共发酵优势 | 第22-23页 |
1.5.2 剩余污泥联合餐厨垃圾共发酵产酸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29-38页 |
2.1 试验装置 | 第29页 |
2.2 药品和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31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9-30页 |
2.2.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3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3.1 剩余污泥 | 第31-32页 |
2.3.2 餐厨垃圾 | 第32页 |
2.3.3 接种污泥 | 第32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32-38页 |
2.4.1 常规项目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2.4.2 挥发性有机酸(VFAs)的测定 | 第33-35页 |
2.4.3 溶解性蛋白质(SP)的测定 | 第35-36页 |
2.4.4 溶解性多糖(SC)的测定 | 第36页 |
2.4.5 DNA的测定 | 第36页 |
2.4.6 细胞形态的测定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剩余污泥有机物释放的影响研究 | 第38-49页 |
3.1 试验方案 | 第38-39页 |
3.2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剩余污泥中有机物释放效果的影响 | 第39-43页 |
3.2.1 溶解性蛋白质(SP)和溶解性多糖(SC)的变化 | 第39-41页 |
3.2.2 挥发性有机酸(VFAs)的变化 | 第41-42页 |
3.2.3 总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的释放 | 第42-43页 |
3.3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剩余污泥微生物细胞破壁效果的影响 | 第43-46页 |
3.3.1 DNA浓度的变化 | 第43-44页 |
3.3.2 细胞破壁率变化 | 第44-46页 |
3.4 VSS去除率 | 第46页 |
3.5 能耗与经济性分析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不同温度下剩余污泥与餐厨垃圾共发酵产酸研究 | 第49-72页 |
4.1 试验方案 | 第49-51页 |
4.2 高温水解过程 | 第51-54页 |
4.2.1 SCOD溶出量的变化 | 第51-53页 |
4.2.2 颗粒物水解率 | 第53-54页 |
4.3 水解动力学方程 | 第54-58页 |
4.4 粒径分布变化 | 第58-59页 |
4.5 高温共发酵产酸过程 | 第59-67页 |
4.5.1 pH值变化 | 第59-60页 |
4.5.2 VFAs产量变化 | 第60-63页 |
4.5.3 酸化率变化 | 第63-64页 |
4.5.4 VFAs组分 | 第64-67页 |
4.6 连续运行 | 第67-70页 |
4.6.1 pH值变化 | 第67页 |
4.6.2 VFAs产量与酸化率变化 | 第67-69页 |
4.6.3 VSS去除效果 | 第69-7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5.1 结论 | 第72-73页 |
5.2 建议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