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论文

海绵生长阶段共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特征性微生物功能初步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缩略词表第15-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32页
    1.1 海绵-微生物共生功能体第16-21页
        1.1.1 海绵第16-19页
        1.1.2 海绵-微生物共生功能体第19-21页
    1.2 海绵共生微生物第21-30页
        1.2.1 共生微生物的多样性第21-23页
        1.2.2 共生微生物的功能第23-30页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2章 不同生长阶段海绵共生微生物结构研究第32-7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2-42页
        2.1.1 样品的采集及前期处理第32-36页
        2.1.2 DNA提取及纯化第36-38页
        2.1.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16S rDNA基因测序第38-39页
        2.1.4 高通量数据分析第39-41页
        2.1.5 透射电镜(TEM)观察第41-42页
    2.2 实验结果第42-75页
        2.2.1 不同生长阶段苔海绵共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42-60页
        2.2.2 不同生长阶段美丽海绵共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60-75页
    2.3 讨论第75-78页
第3章 不同细菌对苔海绵幼体附着的影响第78-8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78-80页
        3.1.1 不同浓度细菌的制备第78页
        3.1.2 单一菌株的制备第78-79页
        3.1.3 混合菌的制备第79页
        3.1.4 苔海绵幼体的采集第79页
        3.1.5 细菌的投放及观察计数第79-80页
    3.2 实验结果第80-82页
        3.2.1 单一细菌对苔海绵幼体附着影响实验结果第80-81页
        3.2.2 混合菌对苔海绵幼体附着影响实验结果第81-82页
    3.3 讨论第82-84页
第4章 蓝细菌对海绵成体聚磷影响的探究第84-10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4-91页
        4.1.1 样品的采集及前期处理第84-85页
        4.1.2 海绵多聚磷酸盐含量检测第85-87页
        4.1.3 海绵多聚磷酸盐显微观察第87-88页
        4.1.4 多聚磷酸盐激酶基因检测第88-91页
    4.2 实验结果第91-101页
        4.2.1 苔海绵、美丽海绵、山海绵高通量测序共生蓝细菌丰度比较第91-93页
        4.2.2 海绵中多聚磷酸盐含量检测结果第93-97页
        4.2.3 海绵中多聚磷酸盐颗粒分布显微观察结果第97-98页
        4.2.4 多聚磷酸盐激酶基因检测结果第98-101页
    4.3 讨论第101-104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104-107页
    5.1 总结第104-105页
    5.2 本论文创新点第105页
    5.3 不足与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8页
附录第128-133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甲醛灭活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构象的影响及灭活疫苗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南方淤泥质海岸围填区植被修复--以浙江杭州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