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1.1. 我国体育场馆面临经营困境 | 第9-10页 |
1.1.2. 体育场地建设运营向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 | 第10-11页 |
1.1.3. 体育建筑功能向复合化发展 | 第11-13页 |
1.2. 相关概念的阐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第2章 体育建筑功能复合化发展及其分析 | 第22-36页 |
2.1. 体育建筑功能复合化的历史 | 第22-28页 |
2.1.1.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体育建筑 | 第22-24页 |
2.1.2. 工业时代的体育建筑(19 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 | 第24-25页 |
2.1.3. 后工业时代的体育建筑(20 世纪50年代至今) | 第25-28页 |
2.2. 体育建筑功能复合化的积极作用 | 第28-30页 |
2.2.1. 经济效益 | 第28-29页 |
2.2.2. 社会效益 | 第29-30页 |
2.2.3. 环境效益 | 第30页 |
2.3. 体育综合体的分类 | 第30-35页 |
2.3.1. 娱乐休闲体育综合体 | 第30-32页 |
2.3.2. 健身培训体育综合体 | 第32-33页 |
2.3.3. 文化会展体育综合体 | 第33-34页 |
2.3.4. 体育公园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体育综合体设计原则的确立 | 第36-54页 |
3.1. 体育场馆运营需求分析 | 第36-42页 |
3.1.1. 安全保障 | 第36-38页 |
3.1.2. 成本控制 | 第38-40页 |
3.1.3. 提高效益 | 第40-42页 |
3.2. 体育综合体的业态功能关系分析 | 第42-48页 |
3.2.1. 各种业态功能特点分析 | 第42-45页 |
3.2.2. 协同关系 | 第45-47页 |
3.2.3. 冲突关系 | 第47-48页 |
3.3. 基于运营需求的设计原则 | 第48-53页 |
3.3.1. 多样性原则 | 第48-49页 |
3.3.2. 互补性原则 | 第49-50页 |
3.3.3. 互不干扰原则 | 第50-51页 |
3.3.4. 易达性原则 | 第51-52页 |
3.3.5. 延续性原则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体育综合体的开发与规划设计 | 第54-69页 |
4.1. 开发策划 | 第54-56页 |
4.1.1. 建设选址 | 第54-56页 |
4.1.2. 建筑规模和业态 | 第56页 |
4.2. 场地环境 | 第56-58页 |
4.3. 功能组织 | 第58-64页 |
4.3.1. 水平维度 | 第58-62页 |
4.3.2. 竖向维度 | 第62-64页 |
4.4. 体育场馆的适应性 | 第64-68页 |
4.4.1. 比赛场地 | 第65-66页 |
4.4.2. 观众席 | 第66-67页 |
4.4.3. 其他设施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我国体育综合体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 第69-85页 |
5.1. 引导体育市场发展 | 第69-72页 |
5.1.1. 提高我国体育竞赛影响力 | 第69-70页 |
5.1.2. 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 | 第70-71页 |
5.1.3. 培养人们形成合理的体育消费观 | 第71-72页 |
5.2. 引导体育场馆多功能利用与运营 | 第72-75页 |
5.2.1. 加强“体育用地”多用途的引导 | 第72-73页 |
5.2.2. 合理看待体育场馆的属性 | 第73-75页 |
5.3. 改进运营管理模式 | 第75-76页 |
5.4. 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结合 | 第76-84页 |
5.4.1. 建设选址 | 第76-78页 |
5.4.2. 场地环境 | 第78-81页 |
5.4.3. 功能组织 | 第81-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