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重要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24页 |
2.1 互联网金融 | 第14-16页 |
2.1.1 互联网金融内涵界定 | 第14页 |
2.1.2 互联网金融主要商业模式 | 第14-15页 |
2.1.3 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 | 第15页 |
2.1.4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对比 | 第15-16页 |
2.2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 | 第16-18页 |
2.2.1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内涵界定 | 第16-17页 |
2.2.2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 第17页 |
2.2.3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特殊性 | 第17-18页 |
2.3 行为金融学 | 第18-19页 |
2.3.1 行为金融学内涵界定 | 第18页 |
2.3.2 行为金融学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18-19页 |
2.4 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4.1 套利的有限性 | 第19-20页 |
2.4.2 有界理性 | 第20-21页 |
2.4.3 心理学基础 | 第21-22页 |
2.4.4 展望理论 | 第22-23页 |
2.4.5 羊群行为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 | 第24-34页 |
3.1 调查目的和设计思路 | 第24页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3.2.1 基本行为特征调查结果分析 | 第24-27页 |
3.2.2“过度自信”调查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3.2.3“羊群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3.2.4“处置效应”调查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3.2.5“确定性效应”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2.6“心理账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3.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4-40页 |
4.1 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 | 第34-36页 |
4.1.1 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现状 | 第34-35页 |
4.1.2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现状 | 第35-36页 |
4.1.3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处理现状 | 第36页 |
4.2 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 第36-40页 |
4.2.1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法律窘境 | 第36-37页 |
4.2.2 互联网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够重视 | 第37-38页 |
4.2.3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维权困难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问题成因 | 第40-44页 |
5.1 从监管机构行为特征角度 | 第40-41页 |
5.1.1 监管主体不甚明确 | 第40页 |
5.1.2 监管存在滞后性 | 第40-41页 |
5.2 从互联网金融机构行为特征角度 | 第41-42页 |
5.2.1 互联网金融机构存在虚假宣传 | 第41页 |
5.2.2 互联网机构泄露客户信息 | 第41-42页 |
5.3 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行为特征角度 | 第42-44页 |
5.3.1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 | 第42页 |
5.3.2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存在非理性“羊群行为” | 第42页 |
5.3.3“处置效应”加剧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损失 | 第42-43页 |
5.3.4“心理账户效应”引发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额外损失 | 第43-44页 |
第六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 | 第44-48页 |
6.1 从监管机构角度 | 第44-45页 |
6.1.1 明确监管主体,保障监管的及时性 | 第44页 |
6.1.2 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体系的构建 | 第44页 |
6.1.3 加快网络征信体系和传统征信体系的统一 | 第44-45页 |
6.2 从互联网金融机构角度 | 第45-46页 |
6.2.1 加强信息披露,保障交易的公平性 | 第45页 |
6.2.2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强化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督作用 | 第45-46页 |
6.2.3 建立高效的互联网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机制 | 第46页 |
6.3 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角度 | 第46-48页 |
6.3.1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工作 | 第46-47页 |
6.3.2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自发组织维权民间组织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