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流动态社会权力的运作及其规范化路径
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4-32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第二节 现有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8-30页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第30-32页 |
第一章 人肉搜索的社会权力特性 | 第32-73页 |
第一节 人肉搜索的一般过程 | 第32-54页 |
一、冲突场域的建构 | 第33-40页 |
二、发起群的共在化 | 第40-45页 |
三、参与者的众在化 | 第45-46页 |
四、“影响”的达成与消解 | 第46-54页 |
第二节 人肉搜索场域中的权利救济状态 | 第54-61页 |
一、公权力的静态在场形式 | 第54-57页 |
二、公权力的动态“缺位”状态 | 第57-60页 |
三、对权利救济能力的判断 | 第60-61页 |
第三节 权利救济缺位下的共权化联结 | 第61-67页 |
一、自由权利与自由联结权利的衍生 | 第61-63页 |
二、多元化权利观下的群体性联结 | 第63-64页 |
三、正义感:权利动员为“权力”的必要性 | 第64-66页 |
四、“共权”与公权力的关系 | 第66-67页 |
第四节 可用于权利救济的社会权力 | 第67-73页 |
一、人肉搜索的权利救济性 | 第67-68页 |
二、人肉搜索权利救济的表现形式 | 第68-70页 |
三、有效性与正当性之间的矛盾 | 第70-73页 |
第二章 发起群的共权选择及其合理性评判 | 第73-96页 |
第一节 人肉搜索发起群的共在化 | 第73-83页 |
一、发起阶段个体的“潜在” | 第73-76页 |
二、籍由表达而确立的“我在” | 第76-79页 |
三、基于“在”与“思”的共在权利观 | 第79-81页 |
四、规则意识的共在化 | 第81-83页 |
第二节 意义建构下的发起者权利联结 | 第83-89页 |
一、冲突场域内的行为解读与意义建构 | 第83-86页 |
二、共在群体的主体性获得 | 第86-87页 |
三、共权“有效权威”的扩展 | 第87-89页 |
第三节 发起群共权选择的合理性评判 | 第89-96页 |
一、人肉搜索的“权力”形态及其影响力 | 第89-90页 |
二、人肉搜索发起群的“影响力”图示 | 第90-92页 |
三、共权选择的合理性与不确定性 | 第92-96页 |
第三章 参与者的广延过程及其正当性域限 | 第96-112页 |
第一节 人肉搜索参与者的众在化 | 第96-100页 |
一、参与者的个体同一性趋势 | 第96-97页 |
二、人肉搜索场域的集体同一性趋势 | 第97-98页 |
三、关系网络辐射与“众在”主体加入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众在参与者的意义认同与意义修正 | 第100-106页 |
一、众在参与者对发起群的意义认同 | 第100-102页 |
二、广延过程中的“权力”分散与意义解构 | 第102-103页 |
三、参与者的内部反思与秩序强化 | 第103-106页 |
第三节 人肉搜索广延性的正当性域限 | 第106-112页 |
一、人肉搜索面临的正当性质疑 | 第106-108页 |
二、参与者众在化对正当性的补充 | 第108-110页 |
三、人肉搜索正当性的天花板效应 | 第110-112页 |
第四章 人肉搜索权力关系的强度变化 | 第112-136页 |
第一节 人肉搜索者的强度选择 | 第112-123页 |
一、藉意义建构生成的威慑力强度 | 第112-115页 |
二、由控制形式决定的控制力强度 | 第115-118页 |
三、经主体扩张造成的强度变化 | 第118-120页 |
四、参与者的强度自控与互控 | 第120-123页 |
第二节 客体对人肉搜索强度的影响 | 第123-128页 |
一、客体对“伤害与冒犯”的感知差异 | 第123-124页 |
二、经客体回应带来的强度变化 | 第124-127页 |
三、客体规则认同带来的强度变化 | 第127-128页 |
第三节 人肉搜索强度的合法性控制 | 第128-136页 |
一、人肉搜索强度的部门法限定 | 第128-131页 |
二、人肉搜索强度的法理学限定 | 第131-133页 |
三、合法性边界的动态可变性 | 第133-136页 |
第五章 流动态社会权力的可规范性分析 | 第136-147页 |
第一节 主体群的流动态特征 | 第136-139页 |
一、主体存在形态的流动与自组织 | 第136-137页 |
二、社会权力作用形式的流动态 | 第137-138页 |
三、权力影响意图的流动态 | 第138-139页 |
第二节 对主体间性的依存性 | 第139-141页 |
一、社会权力中的客体相对性 | 第139-140页 |
二、社会权力向主体间性权力关系转换 | 第140-141页 |
第三节 权利救济介入方式的可流动性 | 第141-143页 |
第四节 流动态社会权力的规范化路径 | 第143-147页 |
一、建基于共同目的的正当性合作 | 第143-145页 |
二、建基于主体间性互控的动态规范方式 | 第145-147页 |
研究结论及其法理学蕴含 | 第147-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