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画学到中国当代高等美术教育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宋代画学文献 | 第12-14页 |
(二)中国当代高等美术教育文献 | 第14-16页 |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一)画学 | 第16-17页 |
(二)国子监 | 第17页 |
(三)翰林图画院 | 第17-18页 |
(四)中国当代高等美术教育 | 第18页 |
四、本文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宋代画学兴起的历史根源 | 第20-29页 |
一、政治的高度开明 | 第20-21页 |
二、经济的繁荣发达 | 第21-23页 |
三、文化教育的革新 | 第23-25页 |
四、绘画的繁荣与文人画影响 | 第25-26页 |
五、理学思潮 | 第26-27页 |
六、帝王重视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宋代画学的教学制度与办学特色 | 第29-43页 |
一、招生模式 | 第29-33页 |
(一)入学选拔 | 第29-31页 |
(二)命题方式 | 第31-33页 |
二、课程设置 | 第33-35页 |
三、考核制度 | 第35-37页 |
(一)绘画考核 | 第35-36页 |
(二)“三舍法” | 第36-37页 |
四、师资力量 | 第37-39页 |
五、学生出路 | 第39-40页 |
六、画学的衰落 | 第40-43页 |
第三章 中国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 第43-55页 |
一、中国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建立 | 第43-45页 |
二、美术培训 | 第45-47页 |
(一)高中美术班 | 第45-46页 |
(二)高考美术培训机构 | 第46-47页 |
三、美术应考 | 第47-49页 |
四、招生制度 | 第49-50页 |
五、培养模式 | 第50-55页 |
(一)教学制度 | 第51-52页 |
(二)课程内容 | 第52-53页 |
(三)就业前景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宋代画学对中国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启示 | 第55-67页 |
一、重塑文化主体性 | 第55-57页 |
二、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 第57-59页 |
三、健全招生制度 | 第59-61页 |
(一)严格控制招生人数 | 第59-60页 |
(二)重视考生艺术涵养 | 第60-61页 |
(三)注重考生文化内涵 | 第61页 |
四、完善课程设置 | 第61-64页 |
(一)艺文结合 | 第61-63页 |
(二)不仿前人 | 第63页 |
(三)尊重规律 | 第63-64页 |
五、“三舍法” | 第64-65页 |
六、鼓励学术探索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