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1-12页 |
综述一 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的研究现状 | 第12-30页 |
1 背景 | 第12页 |
2 VIDD与膈肌疲劳的概念与区别 | 第12-13页 |
3 VIDD实验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3.1 机械通气将导致膈肌废用性萎缩,其程度与时间相关 | 第13页 |
3.2 支持通气模式优于控制通气模式,但不尽然 | 第13-14页 |
3.3 PEEP会加重VIDD,但这与ARDS通气策略矛盾 | 第14页 |
3.4 无效触发会加重VIDD | 第14-15页 |
3.5 动物研究提示年龄可能与VIDD程度相关 | 第15页 |
4 VIDD发生机制 | 第15-16页 |
4.1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参与VIDD整个进程 | 第15页 |
4.2 膈肌蛋白酶水解与蛋白合成降低促进VIDD | 第15-16页 |
4.3 膈肌纤维重构与纤维损伤是VIDD的结果 | 第16页 |
5 VIDD的诊断 | 第16-17页 |
6 评价膈肌功能的现有方法 | 第17-20页 |
6.1 病史、症状、临床特征综合评估 | 第17页 |
6.2 最大吸气压、跨膈压、Gilbert指数评估 | 第17-18页 |
6.3 膈肌肌电图评估 | 第18-19页 |
6.4 膈神经刺激法评估 | 第19页 |
6.5 膈肌超声评估 | 第19-20页 |
7 VIDD的防治 | 第20-23页 |
7.1 治疗原发病与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 第20-21页 |
7.2 低压辅助通气模式与PEEP的设置 | 第21页 |
7.3 膈肌锻炼——保证自主呼吸可能多的存在于机械通气中 | 第21-22页 |
7.4 药物防治 | 第22页 |
7.5 膈肌起搏——膈神经和膈肌刺激 | 第22-23页 |
7.6 新一代呼吸机模式的应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模式(NAVA) | 第23页 |
8 总结 | 第23页 |
9 参考文献 | 第23-30页 |
综述二 痿证与喘脱的中医理论与治疗思路 | 第30-34页 |
1 痿证的中医认识 | 第30页 |
2 中医治疗痿证的思路 | 第30-31页 |
2.1 “肺热叶焦”——清肺养阴法 | 第30-31页 |
2.2 治痿独取阳明——涉及胃、大肠、脾、肺 | 第31页 |
2.3 泻南方补北方 | 第31页 |
3 喘脱的中医认识 | 第31-32页 |
4 中医治疗喘脱的思路 | 第32页 |
4.1 化痰逐瘀 | 第32页 |
4.2 培土生金 | 第32页 |
4.3 回阳纳气 | 第32页 |
5 总结 | 第32-33页 |
6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前言 | 第34-35页 |
临床研究 | 第35-40页 |
1 研究目标 | 第35页 |
2 超声评价膈肌功能的具体方法 | 第35页 |
2.1 膈肌呼吸厚度变异率(DTF)测量 | 第35页 |
2.2 膈肌呼吸动度(DE)测量 | 第35页 |
3 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4 病例来源 | 第36页 |
5 样本量 | 第36页 |
6 诊断标准 | 第36页 |
7 纳入标准 | 第36页 |
8 排除标准 | 第36-37页 |
9 剔除标准 | 第37页 |
10 脱落标准 | 第37页 |
11 中止试验标准 | 第37页 |
12 干预方法 | 第37-38页 |
13 针刺的安全性评价 | 第38页 |
14 观察指标 | 第38页 |
15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研究结果 | 第40-47页 |
1 研究完成情况 | 第40页 |
2 试验结果 | 第40-47页 |
2.1 膈肌呼吸动度、PS模式下30秒内5L/min触发灵敏度下触发次数、PaCO_2在干预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 | 第40-41页 |
2.2 呼吸机模式在干预后级别降低 | 第41-42页 |
2.3 APACHE Ⅱ评分与是否死亡相关,且死亡患者APACHE Ⅱ评分较高 | 第42-43页 |
2.4 膈肌呼吸动度与15日是否脱机相关,且脱机患者膈肌呼吸动度较高 | 第43-45页 |
2.5 膈肌呼吸厚度变异率与患者第一诊断相关,且肺部疾病可能较其他系统疾病对膈肌功能有较大程度的损伤 | 第45-47页 |
讨论 | 第47-53页 |
1 本研究阳性结果的意义 | 第47-48页 |
2 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与中医痿证、喘脱的相关性探讨 | 第48页 |
3 电针干预的优势 | 第48-49页 |
4 超声评价的优势 | 第49页 |
5 本研究的选穴依据 | 第49-51页 |
6 对一些试验结果的解释 | 第51-52页 |
6.1 膈肌呼吸厚度变异率在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的可能原因 | 第51页 |
6.2 PaCO_2干预后下降的可能原因 | 第51页 |
6.3 PaO_2及IO干预前后无差异的可能原因 | 第51-52页 |
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63页 |
1 病例报告表 | 第56-61页 |
2 APACHE Ⅱ评分表 | 第61-62页 |
3 图 | 第62-63页 |
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