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金融资产减值研究基础 | 第22-28页 |
2.1 金融资产概述 | 第22-24页 |
2.1.1 金融资产定义 | 第22页 |
2.1.2 金融资产分类 | 第22-24页 |
2.2 金融资产减值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2.2.1 金融资产减值 | 第24页 |
2.2.2 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 | 第24页 |
2.2.3 顺周期效应和悬崖效应 | 第24-25页 |
2.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特征及其现行减值制度 | 第25-28页 |
2.3.1 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特征 | 第25-26页 |
2.3.2 商业银行现行减值制度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回顾与评价 | 第28-42页 |
3.1 已发生损失模型 | 第28-31页 |
3.1.1 已发生损失模型的主要内容 | 第28页 |
3.1.2 已发生损失模型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3.2 预期现金流量模型 | 第31-39页 |
3.2.1 预期现金流量模型的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3.2.2 预期现金流量模型的模拟应用 | 第32-39页 |
3.2.3 对预期现金流量模型的应用及其影响的评价 | 第39页 |
3.3 其他金融资产减值模型 | 第39-42页 |
3.3.1 好账户和坏账户模型 | 第39-40页 |
3.3.2 三组别模型 | 第40页 |
3.3.3 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 第40-42页 |
第四章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概述及其模拟应用 | 第42-54页 |
4.1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主要内容 | 第42-43页 |
4.1.1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适用范围 | 第42页 |
4.1.2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运用方法 | 第42-43页 |
4.2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比较 | 第43-44页 |
4.3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模拟应用 | 第44-50页 |
4.3.1 第一阶段金融资产 | 第44-46页 |
4.3.2 第二阶段金融资产 | 第46-47页 |
4.3.3 第三阶段金融资产 | 第47-48页 |
4.3.4 模拟结论 | 第48-50页 |
4.4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评价 | 第50-53页 |
4.4.1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优点 | 第50-51页 |
4.4.2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缺点 | 第51-53页 |
4.5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 | 第53-54页 |
第五章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应用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54-65页 |
5.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减值现状 | 第54-56页 |
5.2 运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测算减值准备 | 第56-58页 |
5.2.1 测算减值准备的参数选择 | 第56页 |
5.2.2 减值准备的简化测算思路 | 第56-58页 |
5.3 运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简化测算减值准备的结果分析 | 第58-63页 |
5.3.1 三家样本银行减值准备的简化测算结果 | 第58-61页 |
5.3.2 样本银行预计信用损失简化测算结果的对比 | 第61-63页 |
5.4 运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影响分析 | 第63-65页 |
5.4.1 银行或将面临更大的资本补充压力、调整产品定价策略 | 第63页 |
5.4.2 银行或将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审慎放贷 | 第63-64页 |
5.4.3 对银行长期财务状况的影响或将有限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模型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 第65-69页 |
6.1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面临的挑战 | 第65-67页 |
6.1.1 建立健全的信用风险内部评价系统丞待解决 | 第65页 |
6.1.2 数据库的建设刻不容缓 | 第65-66页 |
6.1.3 给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监管带来挑战 | 第66页 |
6.1.4 新模型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量大、时间紧迫 | 第66-67页 |
6.2 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 第67-69页 |
6.2.1 推进信贷资产结构调整 | 第67页 |
6.2.2 以利率市场化为契机,健全信贷资产定价系统 | 第67-68页 |
6.2.3 加强风险管理水平,实现信用风险量化分析 | 第68页 |
6.2.4 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 第68页 |
6.2.5 提升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