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2页 |
1.1 谷子的概述 | 第9页 |
1.2 植株矮化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植株矮化的概述 | 第9页 |
1.2.2 植株矮化的方法 | 第9-10页 |
1.3 施氮对谷子叶色突变体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1 谷子叶色突变体的介绍 | 第10页 |
1.3.2 施氮对植物的意义 | 第10页 |
1.4 本试验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叶片的光合特性 | 第12-19页 |
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第12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2-13页 |
2.3 生育期确定 | 第13页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13-14页 |
2.4.1 叶片光合作用的测定 | 第13页 |
2.4.2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13页 |
2.4.3 叶片糖类含量的测定 | 第13-14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14页 |
2.6 试验结果 | 第14-19页 |
2.6.1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 第14页 |
2.6.2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叶片的气孔导度 | 第14-15页 |
2.6.3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叶片的蒸腾速率 | 第15页 |
2.6.4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叶片的水分利用率 | 第15-16页 |
2.6.5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 | 第16-17页 |
2.6.6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叶片的糖类含量 | 第17页 |
2.6.7 小结与讨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的农艺性状 | 第19-24页 |
3.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第19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3.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19-20页 |
3.3.1 谷子形态结构测定 | 第19页 |
3.3.2 谷子叶面积的测量 | 第19页 |
3.3.3 谷子经济系数的计算 | 第19-20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3.5 试验结果 | 第20-24页 |
3.5.1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的形态指标 | 第20页 |
3.5.2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的叶面积 | 第20页 |
3.5.3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的生物量和产量 | 第20-21页 |
3.5.4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的经济系数 | 第21页 |
3.5.5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的节长 | 第21-22页 |
3.5.6 小结与讨论 | 第22-24页 |
第四章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籽粒的品质分析 | 第24-28页 |
4.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第24页 |
4.2 试验设计 | 第24页 |
4.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4-25页 |
4.3.1 谷子籽粒的营养成分测定 | 第24-25页 |
4.3.2 谷子籽粒的糊化特性测定 | 第25页 |
4.3.3 谷子籽粒的矿物质元素含量测定 | 第25页 |
4.4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4.5 试验结果 | 第25-28页 |
4.5.1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籽粒的营养成分 | 第25页 |
4.5.2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籽粒的糊化特性 | 第25-26页 |
4.5.3 矮杆突变体和晋谷21籽粒的矿物质元素含量 | 第26页 |
4.5.4 小结与讨论 | 第26-28页 |
第五章 叶片喷施氮肥对矮杆突变体谷子光合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28-33页 |
5.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第28页 |
5.2 试验设计 | 第28页 |
5.3 生育期确定 | 第28页 |
5.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8页 |
5.4.1 谷子光合特性的测定 | 第28页 |
5.4.2 谷子农艺性状的测定 | 第28页 |
5.4.3 谷子品质指标的测定 | 第28页 |
5.5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5.6 试验结果 | 第28-33页 |
5.6.1 叶片喷施氮肥对矮杆突变体谷子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8-29页 |
5.6.2 叶片喷施氮肥对矮杆突变体谷子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29-30页 |
5.6.3 叶片喷施氮肥对矮杆突变体谷子糖类含量的影响 | 第30页 |
5.6.4 叶片喷施氮肥对矮杆突变体谷子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0页 |
5.6.5 叶片喷施氮肥对矮杆突变体谷子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5.6.6 叶片喷施氮肥对矮杆突变体谷子经济系数的影响 | 第31页 |
5.6.7 叶片喷施氮肥对矮杆突变体谷子节长的影响 | 第31页 |
5.6.8 叶片喷施氮肥对矮杆突变体谷子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31-32页 |
5.6.9 小结与讨论 | 第32-33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Abstract | 第38-3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