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4 文章框架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地方债务研究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地方债务研究相关概念定义 | 第18页 |
2.2 地方政府债务分类 | 第18-20页 |
2.3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债务的特点 | 第22-31页 |
3.1 我国地方债务形成机制 | 第22-23页 |
3.2 我国地方债务基本情况 | 第23-28页 |
3.3 我国地方债务特点 | 第28-31页 |
第4章 地方债务发行对经济的影响 | 第31-42页 |
4.1 扩大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 | 第31-32页 |
4.2 减少私人投资规模 | 第32页 |
4.3 加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第32-33页 |
4.4 平抑经济波动 | 第33-34页 |
4.5 影响政府信用体系 | 第34-35页 |
4.6 增加市场风险 | 第35-40页 |
4.6.1 信用风险 | 第35-36页 |
4.6.2 经济风险 | 第36-37页 |
4.6.3 “土地财政”风险 | 第37-39页 |
4.6.4 道德风险 | 第39页 |
4.6.5 效率风险 | 第39-40页 |
4.6.6 体制风险 | 第40页 |
4.7 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分析 | 第42-54页 |
5.1 | 第42-54页 |
5.1.1 债务管理法制体系的不健全 | 第42-43页 |
5.1.2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 第43-44页 |
5.1.3 财权事权不匹配 | 第44-46页 |
5.1.4 “公共池塘效应”所带来的财政观念的转变 | 第46页 |
5.1.5 “土地财政”带来的财富效应 | 第46-47页 |
5.1.6 地方政府的行为异化 | 第47-49页 |
5.1.7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过度举债的原因: | 第49-54页 |
第6章 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策研究 | 第54-63页 |
6.1 法律手段 | 第54-55页 |
6.1.1 完善法律制度 | 第54-55页 |
6.1.2 界定各级政府事权划分 | 第55页 |
6.2 行政手段 | 第55-61页 |
6.2.1 加强地方预算管理 | 第55-56页 |
6.2.2 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 | 第56-58页 |
6.2.3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制度建设的作用: | 第58-59页 |
6.2.4 形成激励相容的干部考核机制 | 第59-60页 |
6.2.5 完善分税制度 | 第60-61页 |
6.2.6 成立专门的债务管理机构 | 第61页 |
6.3 经济手段 | 第61-63页 |
6.3.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61页 |
6.3.2 拓宽融资渠道,引入民间资本 | 第61页 |
6.3.3 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投资者行为 | 第61-6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