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学、针灸疗法论文

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9-11页
第一部分 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溯源研究第11-15页
    1. 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简考第11-13页
        1.1 隋朝统一为医学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历史条件第11页
        1.2 唐朝的强盛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11页
        1.3 儒、释、道的发展,提供了孙思邈医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第11-12页
        1.4 历史背景的迫切需要,推进孙思邈医学思想形成第12-13页
    2. 孙思邈生平与学术著作简考第13-15页
第二部分 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及价值第15-29页
    1. 重视学术传承与专业技能第15-16页
    2. 重视医者个人品格思想第16-17页
    3. 重视亲爱精诚的医德思想第17-18页
    4. 重视精湛学术态度与施治心神专一第18-19页
    5. 重视养生、保健、防病第19-20页
    6. 主张已病早治、治后防变、疗后照护的原则第20-21页
    7. 针、灸、药并重的整体治疗理念第21-22页
    8. 重视针、灸的权变应用原则第22-23页
    9. 确定针、灸时机与禁忌第23-25页
    10. 重视奇穴、扩大针灸治疗范围第25页
    11. 首创阿是穴、扩大针灸治疗范围第25-26页
    12. 发展针灸经络理论、绘制经络彩图第26-27页
    13. 重视先诊脉后施治第27-28页
    14. 精准定位取穴、创立取穴同身寸一夫指法第28-29页
第三部分 孙思邈针、灸临床应用第29-42页
    1. “针、灸、药”的临床应用第29-30页
    2. “灵活权变”的临床应用第30-31页
    3. “依据先后秩序”的临床应用第31页
    4. “依据病人年龄、体质、部位定量”的临床应用第31-32页
    5. “依据体位权变施治”的临床应用第32-33页
    6.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与一病多穴、数病一穴”的临床应用第33-34页
    7. “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针灸临床应用第34-35页
    8. “先诊脉后施治原则”的针灸临床应用第35页
    9. “针灸适应证”的临床应用第35-37页
    10. “腧穴配伍”的临床应用哪第37页
    11. “针灸补泻、深浅、缓急原则”的临床应用第37-38页
    12. “针灸法、材料、器具”的临床应用第38-40页
    13. 善用“阿是穴”的临床应用第40-42页
第四部分 孙思邀的学术影响第42-48页
    1. 现代研究进展第42-44页
    2. 孙思邈与历代经络针灸相关重要文献对照表第44-47页
    3. 历代十四经穴总数第47-48页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第48-49页
总结第49-51页
感谢第51页
作者简介第51-52页
主要参考书目与文献第52-56页
技术路线图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构密码系统下多方签密算法的研究
下一篇:行政行为废止及其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