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缘由及背景 | 第11-1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国内学术著作研究分析 | 第13-14页 |
(二)国内期刊文献研究分析 | 第14-15页 |
三、创新点与难点 | 第15-16页 |
(一)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二)难点 | 第16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第一章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角色分类 | 第19-33页 |
第一节 角色设计的类型分类 | 第19-25页 |
一、仿真型动画角色的塑造 | 第19-22页 |
二、虚拟型动画角色的塑造 | 第22-23页 |
三、卡通型动画角色的塑造 | 第23-25页 |
第二节 角色设计在文化层面的体现 | 第25-33页 |
一、主流价值观 | 第25-29页 |
二、多元文化意识结构 | 第29-30页 |
三、自我与他者 | 第30-33页 |
第二章 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童真的体现 | 第33-44页 |
第一节 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儿童的童真 | 第33-36页 |
一、儿童诗性逻辑分析 | 第34页 |
二、迪士尼动画电影对儿童的影响 | 第34-36页 |
第二节 迪士尼动画电影中成人的童真 | 第36-38页 |
一、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 | 第36-37页 |
二、迪士尼动画电影对成人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角色对童真的重要性 | 第38-44页 |
一、低幼化向全龄化的发展 | 第39-40页 |
二、价值观念 | 第40-41页 |
三、教育方面 | 第41-44页 |
第三章 迪士尼动画电影角色建构童真的路径 | 第44-59页 |
第一节 经典角色的塑造 | 第44-46页 |
一、经典卡通角色的塑造 | 第44页 |
二、经典人物角色的塑造 | 第44-46页 |
三、经典仿真角色的塑造 | 第46页 |
第二节 科技创新助力受众获得童真 | 第46-54页 |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影响 | 第46-49页 |
二、迪士尼动画电影角色塑造现代化的分析 | 第49-51页 |
三、恐怖谷理论在动画电影中的体现 | 第51页 |
四、从动画影片《幻想曲2000》剖析科技对受众的影响 | 第51-54页 |
第三节 品牌战略的大力发展扩大建构童真渠道 | 第54-59页 |
一、动画角色品牌运营 | 第54-56页 |
二、角色衍生产业的作用 | 第56-59页 |
第四章 迪士尼动画电影角色建构童真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启示 | 第59-74页 |
第一节 简述迪士尼动画电影发展史 | 第59-65页 |
一、迪士尼发展初期动画电影短片与动画电影长片 | 第59-62页 |
二、迪士尼过渡时期的动画电影短片和动画电影长片 | 第62-63页 |
三、迪士尼发展与繁荣时期的动画电影短片与动画电影长片 | 第63-65页 |
第二节 迪士尼动画电影发展的优势 | 第65-68页 |
一、新颖和经典的动画角色 | 第65-67页 |
二、完美的产业链条 | 第67页 |
三、知识产权的保护 | 第67-68页 |
第三节 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 | 第68-70页 |
一、低幼化仍占据主流 | 第68-69页 |
二、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条 | 第69-70页 |
三、中国式的动画电影 | 第70页 |
第四节 国产动画电影未来发展趋势 | 第70-74页 |
一、创作本土特色的动画角色 | 第71-72页 |
二、培养创新型动画人才 | 第72页 |
三、创建完整产业链条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