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方东美人生哲学的本体论基础 | 第19-31页 |
2.1 方东美生命本体论的理论来源 | 第19-24页 |
2.1.1 对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的理论借鉴 | 第19-21页 |
2.1.2 对西方“机体主义”与“生命本体”哲学的理论借鉴 | 第21-24页 |
2.2 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主要内容 | 第24-28页 |
2.2.1 “生命”本体的确认 | 第24-26页 |
2.2.2 生命本体之内涵 | 第26-28页 |
2.3 生命本体论与人生哲学的内在关系 | 第28-31页 |
2.3.1 中国传统哲学“体用不二”的思维方式 | 第28-29页 |
2.3.2 方东美的“体用不二”思想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方东美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 | 第31-44页 |
3.1 方东美的人生关系论 | 第31-35页 |
3.1.1 生命“小我”与宇宙“大我” | 第32-33页 |
3.1.2 “小我”到“大我”融合的过程 | 第33-35页 |
3.2 方东美的人生修养论 | 第35-38页 |
3.2.1 方东美人生修养的理论根基 | 第35-36页 |
3.2.2 方东美人生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 第36-37页 |
3.2.3 方东美人生修养的理想人格 | 第37-38页 |
3.3 方东美的人生境界论 | 第38-44页 |
3.3.1 方东美人生境界论的理论架构 | 第39-41页 |
3.3.2 生命精神的提升与贯注 | 第41-42页 |
3.3.3 方东美的人生价值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方东美人生哲学的特点 | 第44-55页 |
4.1 从与唐君毅人生境界论比较看方东美人生哲学特点 | 第44-48页 |
4.1.1 二者人生境界论的形上本体建构思路的差异 | 第44-45页 |
4.1.2 二者人生境界论层次划分标准的差异 | 第45-46页 |
4.1.3 二者人生境界论架构内部关系的差异 | 第46-47页 |
4.1.4 二者人生至境的理论诠释的差异 | 第47-48页 |
4.2 从人生境界论看方东美人生哲学特色 | 第48-52页 |
4.2.1 以“双回向”为不同境界内部关系的串联 | 第48-50页 |
4.2.2 以“宗教境界”为人生至境 | 第50-52页 |
4.3 方东美人生哲学的意义与局限性 | 第52-55页 |
4.3.1 方东美人生哲学的积极意义 | 第52-53页 |
4.3.2 方东美人生哲学的局限性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