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数据机密性研究 | 第11-13页 |
1.1.2 数据完整性研究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数据机密性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数据完整性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数学基础 | 第23-33页 |
2.1 双线性映射 | 第23页 |
2.2 Merkle哈希树 | 第23-24页 |
2.3 把布尔方程转化成LSSS矩阵的方法 | 第24-25页 |
2.4 数学难题 | 第25-27页 |
2.4.1 离散对数问题 | 第25页 |
2.4.2 Diffie-Hellman问题 | 第25-26页 |
2.4.3 Co-Diffie-Hellman(co-CDH)难题 | 第26页 |
2.4.4 XDH假设 | 第26页 |
2.4.5 q-SDH难题 | 第26-27页 |
2.5 BLS签名算法 | 第27-28页 |
2.5.1 基于GDH群组的签名算法 | 第27页 |
2.5.2 安全性模型 | 第27-28页 |
2.6 同态认证器 | 第28-29页 |
2.7 攻击模型 | 第29-30页 |
2.7.1 加密算法的攻击模型和攻击目标 | 第29页 |
2.7.2 签名算法的攻击模型和攻击目标 | 第29-30页 |
2.7.3 Dolev-Yao安全模型 | 第30页 |
2.8 IND-CCA2安全密码系统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基于属性数据共享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 第33-43页 |
3.1 Hur方案简述 | 第34-36页 |
3.2 用户撤销攻击 | 第36-38页 |
3.2.1 被动攻击 | 第36-37页 |
3.2.2 共谋攻击 | 第37-38页 |
3.3 用户加入的攻击 | 第38-39页 |
3.3.1 被动攻击 | 第38-39页 |
3.3.2 共谋攻击 | 第39页 |
3.4 密钥托管问题攻击 | 第39页 |
3.5 改进方案 | 第39-40页 |
3.5.1 改进用户撤销方案 | 第40页 |
3.5.2 正确性证明 | 第40页 |
3.6 方案讨论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基于CP-ABE的分别自定义读写策略的云数据共享方案 | 第43-51页 |
4.1 云共享模型 | 第43-45页 |
4.2 安全模型 | 第45页 |
4.3 方案组成算法 | 第45页 |
4.4 方案构造 | 第45-48页 |
4.4.1 系统初始化 | 第45-46页 |
4.4.2 加密 | 第46页 |
4.4.3 解密 | 第46-47页 |
4.4.4 用户修改数据 | 第47-48页 |
4.5 安全性证明 | 第48-49页 |
4.5.1 正确解密性 | 第48页 |
4.5.2 安全性分析 | 第48-49页 |
4.6 功能和计算复杂度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云存储中的支持动态群组的匿名公共完整性验证 | 第51-71页 |
5.1 相关研究 | 第51-52页 |
5.2 方案创新点 | 第52-53页 |
5.3 数学基础 | 第53页 |
5.4 模型和定义 | 第53-56页 |
5.4.1 系统模型 | 第53-54页 |
5.4.2 系统算法定义 | 第54-55页 |
5.4.3 安全性定义 | 第55-56页 |
5.5 IPIC-DG方案 | 第56-61页 |
5.5.1 SDH*的零知识证明协议 | 第56-58页 |
5.5.2 IPIC-DG方案构造 | 第58-61页 |
5.6 安全性分析 | 第61-66页 |
5.6.1 正确性 | 第61-62页 |
5.6.2 不可伪造性 | 第62-64页 |
5.6.3 匿名性 | 第64-65页 |
5.6.4 安全性比较 | 第65-66页 |
5.7 性能仿真 | 第66-71页 |
5.7.1 方案性能对比 | 第66-68页 |
5.7.2 试验结果 | 第68-71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1-73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1-72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