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京津冀雾霾治理碎片化及整体性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2章 整体性治理理论阐释及核心概念界定第19-31页
    2.1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内涵第19-25页
        2.1.1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内涵Ⅰ:协调第19-22页
        2.1.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内涵Ⅱ:整合第22-24页
        2.1.3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策略:责任感第24-25页
    2.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内在要素间关系分析第25-27页
        2.2.1 协调与整合相互联系第25-26页
        2.2.2 协调与整合相互独立第26-27页
    2.3 京津冀雾霾治理碎片化的概念界定第27-28页
        2.3.1“碎片化”的概念第27页
        2.3.2 政府治理碎片化的概念第27-28页
        2.3.3 京津冀雾霾治理碎片化的概念第28页
    2.4 整体性治理与京津冀雾霾治理的契合点第28-29页
        2.4.1 雾霾自身特性迎合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作用机理第28-29页
        2.4.2 整体性治理理念与京津冀雾霾治理的着重点具有相似性第29页
        2.4.3 整体性治理为京津冀雾霾治理提供理论工具第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3章 京津冀雾霾治理现状及碎片化表现第31-45页
    3.1 京津冀雾霾污染现状第31-39页
        3.1.1 京津冀雾霾污染的相关数据第31-35页
        3.1.2 京津冀雾霾污染的数据分析第35-39页
    3.2 京津冀雾霾治理的尝试第39-41页
        3.2.1“APEC蓝”和“阅兵蓝”的成功第39-40页
        3.2.2 对“APEC蓝”和“阅兵蓝”治理行动的思考第40-41页
    3.3 京津冀雾霾治理碎片化的表现第41-44页
        3.3.1 治理理念碎片化第41页
        3.3.2 组织机构碎片化第41-42页
        3.3.3 治理结构碎片化第42-43页
        3.3.4 制度规则的碎片化第43页
        3.3.5 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碎片化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京津冀雾霾治理碎片化的成因第45-50页
    4.1 理念悖异:治理理念偏差第45-46页
        4.1.1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搭便车”心理第45-46页
        4.1.2 政绩考核标准失衡导致治理价值导向的误区第46页
    4.2 机构弱化:治理机构缺乏权威性第46-47页
        4.2.1 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第46页
        4.2.2 受纵向府际主导治理模式的牵制第46-47页
    4.3 结构缺陷:治理结构单一性第47页
        4.3.1 政府治理主体地位的绝对性第47页
        4.3.2 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的临时性第47页
    4.4 制度鸿沟:制度不调、标准不一第47-48页
        4.4.1 相关法律制度的具体规范不明确第47-48页
        4.4.2 治理法规依据和标准不协同第48页
    4.5 信息不对称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整体性第48-49页
    4.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京津冀雾霾治理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对策研究第50-60页
    5.1 构建协调机制第50-55页
        5.1.1 治理理念协调第50-51页
        5.1.2 主体协调机制第51-54页
        5.1.3 沟通协调机制第54-55页
        5.1.4 利益协调机制第55页
    5.2 完善整合机制第55-57页
        5.2.1 组织结构形态的整合第56页
        5.2.2 信息技术平台的整合第56-57页
    5.3 强化责任机制第57-59页
        5.3.1 激励机制第57-58页
        5.3.2 约束机制第58-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波法制备天然环保型絮凝剂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荣成市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