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国内外有关火龙果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火龙果的分类 | 第14-16页 |
1.2.1.1 红皮红肉型与红皮白肉型火龙果植物学性状的比较 | 第15页 |
1.2.1.2 红皮红肉型与红皮白肉型火龙果授粉生物学的比较 | 第15页 |
1.2.1.3 红皮红肉型与红皮白肉型火龙果果实品质的比较 | 第15-16页 |
1.2.2 种植与栽培管理 | 第16-17页 |
1.2.3 采后保鲜与加工利用 | 第17-18页 |
1.2.4 离体培养体系 | 第18-19页 |
1.2.5 育种 | 第19-20页 |
1.3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概况 | 第20-24页 |
1.3.1 多倍体 | 第20-21页 |
1.3.2 多倍体的诱导方法 | 第21-23页 |
1.3.2.1 物理方法 | 第21-22页 |
1.3.2.2 化学方法 | 第22-23页 |
1.3.2.3 生物方法 | 第23页 |
1.3.3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第23-24页 |
1.3.3.1 形态学鉴定法 | 第23页 |
1.3.3.2 气孔鉴定法 | 第23页 |
1.3.3.3 生理生化学鉴定法 | 第23-24页 |
1.3.3.4 染色体计数鉴定 | 第24页 |
1.3.3.5 流式细胞仪分析法 | 第24页 |
1.3.3.6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 第24页 |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红皮红肉型火龙果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5-5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材料 | 第25-26页 |
2.1.1.1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2.1.1.2 药品和试剂 | 第25页 |
2.1.1.3 试剂的配制 | 第25-26页 |
2.1.1.4 仪器设备用具 | 第26页 |
2.1.2 方法 | 第26-28页 |
2.1.2.1 外植体的准备 | 第26页 |
2.1.2.2 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 第26-27页 |
2.1.2.3 子叶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 第27页 |
2.1.2.4 茎段刺座芽的诱导与增殖 | 第27页 |
2.1.2.5 芽的生根 | 第27页 |
2.1.2.6 组培苗的移栽 | 第27-28页 |
2.1.2.7 数据的处理 | 第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47页 |
2.2.1 种子无菌苗的获取 | 第28-29页 |
2.2.2 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 第29-37页 |
2.2.2.1 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9-33页 |
2.2.2.2 茎段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33-37页 |
2.2.3 子叶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 第37-41页 |
2.2.3.1 子叶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7-38页 |
2.2.3.2 子叶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38-41页 |
2.2.4 茎段刺座芽 | 第41-45页 |
2.2.4.1 茎段刺座芽的诱导 | 第41-43页 |
2.2.4.2 茎段刺座芽的增殖 | 第43-45页 |
2.2.5 火龙果组培芽的生根 | 第45-47页 |
2.2.6 火龙果组培苗的移栽 | 第47页 |
2.3 讨论 | 第47-51页 |
2.3.1 获取再生植株的途径 | 第47-48页 |
2.3.2 培养基对外植体的影响 | 第48页 |
2.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外植体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4 外植体的选择 | 第49-50页 |
2.3.5 组培苗的移栽 | 第50-51页 |
第三章 红皮红肉型火龙果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 | 第51-8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7页 |
3.1.1 材料 | 第51-52页 |
3.1.1.1 供试材料 | 第51页 |
3.1.1.2 药品和试剂 | 第51-52页 |
3.1.1.3 试剂的配制 | 第52页 |
3.1.1.4 仪器设备与用具 | 第52页 |
3.1.2 方法 | 第52-57页 |
3.1.2.1 外植体的处理 | 第52页 |
3.1.2.2 活体诱导 | 第52-53页 |
3.1.2.3 离体诱导 | 第53-54页 |
3.1.2.4 多倍体的鉴定 | 第54-56页 |
3.1.2.5 数据的处理 | 第56-5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7-81页 |
3.2.1 活体诱导 | 第57-62页 |
3.2.1.1 滴加田间茎段法 | 第57-58页 |
3.2.1.2 浸泡种子法 | 第58-62页 |
3.2.2 离体诱导 | 第62-73页 |
3.2.2.1 滴加无菌茎段法 | 第62-64页 |
3.2.2.2 浸泡无菌茎段法 | 第64-66页 |
3.2.2.3 浸泡无菌幼苗法 | 第66-69页 |
3.2.2.4 混培无菌茎段法 | 第69-71页 |
3.2.2.5 混培子叶法 | 第71-73页 |
3.2.3 多倍体的鉴定 | 第73-81页 |
3.2.3.1 形态学鉴定 | 第73-76页 |
3.2.3.2 气孔鉴定 | 第76-77页 |
3.2.3.3 染色体计数鉴定 | 第77-78页 |
3.2.3.4 核型分析 | 第78-81页 |
3.3 讨论 | 第81-87页 |
3.3.1 诱导试剂的选择 | 第81页 |
3.3.2 诱导多倍体的方法 | 第81-83页 |
3.3.3 诱导材料的选择 | 第83-84页 |
3.3.4 秋水仙素浓度对诱导效果的影响 | 第84-85页 |
3.3.5 处理时间对诱导效果的影响 | 第85-86页 |
3.3.6 鉴定多倍体的方法 | 第86-8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7页 |
附录 | 第97-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会议摘要 | 第98页 |
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