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知识产权论文--著作权法论文

实用艺术作品的界定及法律保护模式研究

摘要第6-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第1章 引言第18-32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8-19页
        1.1.1 选题背景第18-19页
        1.1.2 选题意义第19页
    1.2 文献综述第19-31页
        1.2.1 实用艺术作品的定义第19-20页
        1.2.2 实用艺术作品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和区别第20-24页
        1.2.3 可分离性问题第24-25页
        1.2.4 艺术高度问题第25-27页
        1.2.5 实用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模式问题第27-29页
        1.2.6 国内现有研究的不足第29-31页
    1.3 本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31页
    1.4 论文的内容结构与思路第31-32页
第2章 实用艺术作品保护的起源第32-42页
    2.1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第32-37页
        2.1.1 发端第32-33页
        2.1.2 传播第33-34页
        2.1.3 “手工艺运动”的特征第34-35页
        2.1.4 “手工艺运动”中涌现的新观念第35-37页
        2.1.5 “手工艺运动”对实用艺术作品法律保护的意义第37页
    2.2 实用艺术作品法律保护的起源第37-42页
        2.2.1 《伯尔尼公约》前的状况第38-39页
        2.2.2 《伯尔尼公约》中实用艺术作品保护的进程第39-42页
第3章 实用艺术作品的属性及范围第42-76页
    3.1 实用艺术作品的“实用性”属性第42-51页
        3.1.1 我国司法实践中对“实用性”的界定第42-44页
        3.1.2 美国法对“实用性”的界定第44-46页
        3.1.3 中美法院在“实用性”认定上的差异第46-47页
        3.1.4 建立以物品使役为前提的“实用性”标准第47-51页
    3.2 实用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属性第51-72页
        3.2.1 主要国家“艺术性”评价的司法实践第51-63页
        3.2.2 “艺术性”的界定第63-69页
        3.2.3 艺术高度问题第69-72页
    3.3 实用艺术作品范围的界定第72-76页
        3.3.1 “手工艺运动”下实用艺术作品的一般范围第72-73页
        3.3.2 美国对实用艺术作品范围的认识第73页
        3.3.3 《伯尔尼公约(指南)》中实用艺术作品的范围第73-76页
第4章 分离原则的演进及完善第76-102页
    4.1 美国分离原则的演进第76-84页
        4.1.1 分离原则的木本水源(1954年“Mazer案”)第76-77页
        4.1.2 分离原则的正式提出(对“Mazer案”影响的矫正)第77页
        4.1.3 “概念分离”的前奏(“Esquire案”的争议)第77-79页
        4.1.4 《1976年版权法》中的分离原则第79页
        4.1.5 概念分离的确立(“Kieselstein-Cord案”的突破)第79-80页
        4.1.6 概念分离的深入:审美受到功能支配第80-81页
        4.1.7 概念分离的进一步深入第81-84页
    4.2 美国分离原则的主要测试方法及局限性第84-89页
        4.2.1 “主要/次要primary/subsidiary”标准第85页
        4.2.2 客观测试标准第85-86页
        4.2.3 The Nimmer/Galiano可销售测试标准第86页
        4.2.4 “注重创作过程”测试标准第86-87页
        4.2.5 Goldstein测试标准第87页
        4.2.6 Newman测试标准(可替代测试标准)第87-88页
        4.2.7 两因素平衡测试法(Barton R.Keyes)第88-89页
    4.3 分离原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第89-94页
        4.3.1 四要件说的确立第89-90页
        4.3.2 “实用性”与“艺术性”关系的不同理解第90-91页
        4.3.3 我国“分离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第91-94页
    4.4 分离原则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第94-102页
        4.4.1 物理分离原则的不合理性第94-98页
        4.4.2 “概念分离”测试标准的评价及完善第98-102页
第5章 实用艺术作品与外观设计的区别第102-122页
    5.1 定义上的区别第103-115页
        5.1.1 实用艺术作品和外观设计的定义第103-104页
        5.1.2 定义的个殊性第104-109页
        5.1.3 语言涵义上的区别第109-112页
        5.1.4 我国实用艺术作品定义存在的瑕疵第112-115页
    5.2 独创性上的区别第115-122页
        5.2.1 独创性的狭义及广义理解第115-118页
        5.2.2 独创性中的创造性要求的差异第118-119页
        5.2.3 独创性判断主体与判断基准上的差异第119-122页
第6章 实用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模式第122-156页
    6.1 实用艺术作品法律保护模式的历史实证研究第122-144页
        6.1.1 概述第122-123页
        6.1.2 英国实用艺术作品保护模式的演进第123-130页
        6.1.3 美国实用艺术作品保护模式的演进第130-136页
        6.1.4 法国实用艺术作品保护模式的演进第136-138页
        6.1.5 德国实用艺术作品保护模式的演进第138-143页
        6.1.6 我国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模式第143-144页
    6.2 实用艺术作品保护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第144-153页
        6.2.1 权利冲突和权利重叠的证伪第145-147页
        6.2.2 权利冲突和权利重叠之说产生的根源第147-149页
        6.2.3 双重保护的实质—重复赋权第149-152页
        6.2.4 实用艺术作品和外观设计之间的请求权竞合问题第152-153页
    6.3 实用艺术作品与外观设计“择一获权”模式的合理性第153-156页
        6.3.1 权利中利益安排的客观要求第153-154页
        6.3.2 “择一获权”模式的制度优势第154-15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56-161页
    7.1 主要结论第156-158页
        7.1.1 有关“实用艺术作品界定”的主要研究结论第156-158页
        7.1.2 有关“实用艺术作品法律保护模式”的主要研究结论第158页
    7.2 主要创新点和局限性第158-160页
        7.2.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58-159页
        7.2.2 本文的局限性第159-160页
    7.3 展望第160-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智慧民生网络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