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相关文献研究进展概述 | 第12-40页 |
1.1 开唇兰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概述 | 第12-23页 |
1.1.1 开唇兰属植物学特征 | 第12页 |
1.1.2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1.3 药理活性研究 | 第18-22页 |
1.1.4 临床应用 | 第22页 |
1.1.5 前景与展望 | 第22-23页 |
1.2 糖尿病治疗现状 | 第23-30页 |
1.2.1 糖尿病现状 | 第23-24页 |
1.2.2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 第24-28页 |
1.2.3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胰岛素抵抗的检测和评价方法 | 第28-30页 |
1.3 PTP1B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1.4 参考文献 | 第32-40页 |
第2章 滇越金线兰的降血糖活性部位筛选 | 第40-54页 |
2.1 材料 | 第40-41页 |
2.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 第40页 |
2.1.2 材料与试剂 | 第40-4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2.2.1 造模 | 第41页 |
2.2.2 降血糖实验 | 第41-42页 |
2.2.3 胰岛素测定 | 第42页 |
2.2.4 抗氧化活性相关测试方法 | 第42-44页 |
2.2.5 NO含量测定 | 第44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44页 |
2.4 结果 | 第44-50页 |
2.4.1 血糖相关指标 | 第44-47页 |
2.4.2 血浆SOD活力,总抗氧化能力和MDA含量 | 第47-48页 |
2.4.3 血浆NO含量 | 第48页 |
2.4.4 血脂四项检测结果 | 第48页 |
2.4.5 肾功能相关指标 | 第48-50页 |
2.5 讨论与小结 | 第50-51页 |
2.6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第3章 开唇兰属三种植物总膏的降血糖活性筛选 | 第54-64页 |
3.1 材料 | 第54-55页 |
3.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 第54页 |
3.1.2 材料与试剂 | 第54-5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3.3 统计方法 | 第55页 |
3.4 结果 | 第55-60页 |
3.4.1 血糖相关指标 | 第55-58页 |
3.4.2 血浆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和MDA含量 | 第58页 |
3.4.3 血浆NO含量 | 第58页 |
3.4.4 血脂四项检测结果 | 第58-59页 |
3.4.5 肾功能相关指标 | 第59-60页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60-61页 |
3.6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第4章 滇越金线兰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64-86页 |
4.1 仪器与材料 | 第64-65页 |
4.2 提取分离 | 第65-70页 |
4.3 结构鉴定 | 第70-84页 |
4.3.1 三萜类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70-75页 |
4.3.2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75-77页 |
4.3.3 酚酸类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77-79页 |
4.3.4 脂肪族衍生物结构鉴定 | 第79-81页 |
4.3.5 甾醇类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81-83页 |
4.3.6 菲醌类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83-84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84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5章 西南齿唇兰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86-96页 |
5.1 仪器与材料 | 第87页 |
5.2 提取分离 | 第87-89页 |
5.3 结构鉴定 | 第89-95页 |
5.3.1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89-94页 |
5.3.2 其它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94-95页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95页 |
5.5 参考文献 | 第95-96页 |
第6章 开唇兰属植物化学成分抑制PTP1B活性的筛选 | 第96-100页 |
6.1 材料与试剂 | 第96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96-98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98页 |
6.5 讨论与小结 | 第98-99页 |
6.6 参考文献 | 第99-100页 |
结语 | 第100-102页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02-104页 |
附录 | 第104-136页 |
附录1 化合物谱图数据 | 第104-135页 |
附录2 英文缩略语 | 第135-13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