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坪水电站泥石流灾害调查与分析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历史及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泥石流调查 | 第12-13页 |
1.3.2 泥石流灾害测绘 | 第13页 |
1.3.3 泥石流灾害勘查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4-26页 |
2.1 气象与水文 | 第14-21页 |
2.1.1 气温 | 第14页 |
2.1.2 降水特征 | 第14-21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1-22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22-23页 |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3-25页 |
2.5.1 新构造运动 | 第23页 |
2.5.2 地震 | 第23-25页 |
2.6 水文地质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泥石流形成条件 | 第26-39页 |
3.1 沟谷特征 | 第26-35页 |
3.1.1 加格浪沟 | 第26-27页 |
3.1.2 曲布藏昂沟 | 第27页 |
3.1.3 深沟 | 第27-29页 |
3.1.4 石坝沟 | 第29-30页 |
3.1.5 尼那沟 | 第30-33页 |
3.1.6 小沟—干沟—麻黄沟 | 第33-35页 |
3.2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 第35页 |
3.3 物源堆积特征 | 第35-39页 |
3.3.1 崩塌堆积物 | 第35页 |
3.3.2 溜滑堆积体 | 第35-37页 |
3.3.3 滑坡堆积物 | 第37-38页 |
3.3.4 泥岩风化物堆积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调查 | 第39-49页 |
4.1 历史活动性调查 | 第39-41页 |
4.1.1 加格浪沟 | 第39页 |
4.1.2 曲布藏昂沟 | 第39页 |
4.1.3 深沟 | 第39页 |
4.1.4 石坝沟 | 第39-40页 |
4.1.5 尼那沟 | 第40页 |
4.1.6 小沟—干沟—麻黄沟 | 第40-41页 |
4.2 泥石流的堆积物特征 | 第41-48页 |
4.2.1 含有“泥球”分布 | 第42页 |
4.2.2 多层叠加堆积 | 第42页 |
4.2.3 泥膜 | 第42-43页 |
4.2.4 堆积形式 | 第43页 |
4.2.5 堆积物的粒度成分特征 | 第43-46页 |
4.2.6 堆积物颗粒比重、密度 | 第46页 |
4.2.7 流体性质 | 第46-48页 |
4.3 泥石流性质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稀性泥流的研究分析 | 第49-59页 |
5.1 稀性泥流流速 | 第49-51页 |
5.2 泥石流流量 | 第51-55页 |
5.2.1 泥石流流量计算 | 第51-52页 |
5.2.2 通过雨洪修正法计算泥石流流量 | 第52-55页 |
5.2.3 按泥痕调查法计算泥石流流量 | 第55页 |
5.3 一次性冲出的物质总量 | 第55-57页 |
5.3.1 一次泥石流规模 | 第55-56页 |
5.3.2 一次泥石流冲出的固体物质总量 | 第56-57页 |
5.4 泥石流冲击力 | 第57-58页 |
5.5 抗冲流速 | 第58-59页 |
第六章 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 | 第59-65页 |
6.1 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 第59-62页 |
6.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第62-63页 |
6.3 泥石流对山坪电站影响的综合评价 | 第63-6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5-6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5页 |
7.2 尚待研究的问题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