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产品论文

单、双层聚酰胺微胶囊的制备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8-22页
    1.1 微胶囊概述第8-11页
        1.1.1 微胶囊的分类第8-9页
        1.1.2 微胶囊的功能第9-11页
    1.2 微胶囊的制备工艺第11-16页
        1.2.1 物理法第11-13页
        1.2.2 化学法第13-14页
        1.2.3 物理化学法第14-15页
        1.2.4 新兴工艺第15-16页
    1.3 微流控技术第16-21页
        1.3.1 微流控技术概述第16页
        1.3.2 微流控芯片第16-17页
        1.3.3 微通道系统第17-20页
        1.3.4 微通道内流体行为第20-21页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第21-22页
第2章 实验工艺第22-30页
    2.1 界面聚合反应与聚酰胺第22-23页
        2.1.1 概述第22页
        2.1.2 合成机理第22-23页
    2.2 实验工艺选择第23-27页
        2.2.1 壁材的选择第23页
        2.2.2 芯材物质选择第23-25页
        2.2.3 溶剂的选择第25页
        2.2.4 乳化剂的选择第25-26页
        2.2.5 保护胶体的选择第26-27页
    2.3 微通道的设计第27-30页
第3章 单层微胶囊的制备第30-48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实验试剂与设备第30-33页
        3.2.1 实验试剂第30-31页
        3.2.2 实验设备第31-33页
    3.3 微通道内流体的流动行为研究第33-38页
        3.3.1 两相流量对流体行为的影响第33-34页
        3.3.2 两相流量对液滴的影响第34-38页
    3.4 单层微胶囊制备过程研究第38-46页
        3.4.1 实验方法第38-39页
        3.4.2 微胶囊的测试方法第39页
        3.4.3 单体浓度对微胶囊的影响第39-41页
        3.4.4 保护胶体用量对微胶囊的影响第41-43页
        3.4.5 连续相流量对微胶囊的影响第43-44页
        3.4.6 分散相流量对微胶囊的影响第44-45页
        3.4.7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微胶囊的影响第45-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4章 双层微胶囊的制备第48-66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实验部分第48-51页
        4.2.1 主要化学试剂第48-49页
        4.2.2 实验仪器第49-50页
        4.2.3 实验方法第50-51页
        4.2.4 双层微胶囊测试方法第5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1-62页
        4.3.1 单体浓度对于双层微胶囊结构的影响第51-53页
        4.3.2 保护胶体用量对双层微胶囊结构的影响第53-54页
        4.3.3 连续相流量对双层微胶囊结构的影响第54-55页
        4.3.4 分散相流量对双层微胶囊结构的影响第55-58页
        4.3.5 油核挥发过程的影响第58-59页
        4.3.6 微胶囊的褶皱度第59-60页
        4.3.7 不同褶皱度原因分析第60-62页
    4.4 双层微胶囊潜在应用研究第62-65页
        4.4.1 干燥微胶囊第62-64页
        4.4.2 微胶囊重复吸放水第64-65页
        4.4.3 具有两种不同膜的双层微胶囊第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5.1 结论第66页
    5.2 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6-78页
    发表的论文第76页
    申请的专利第76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6-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NA条形码和指纹图谱鉴定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
下一篇:大脑额下沟计算断层影像解剖学及三维可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