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1 病名的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2 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3 中医治疗方法进展 | 第12-15页 |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2.1 DPN的主要发病机理 | 第16-17页 |
2.2 DPN的病理生理机理研究 | 第17-18页 |
2.3 DPN的治疗方法研究 | 第18-21页 |
实验研究 | 第21-2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1.2 实验用药 | 第21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1.4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 实验步骤 | 第22-25页 |
2.1 动物制备 | 第22-23页 |
2.2 实验分组 | 第23页 |
2.3 模型给药 | 第23页 |
2.4 数据采集 | 第23-25页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2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5-29页 |
3.1 一般体征 | 第25-26页 |
3.2 各组DPN大鼠血糖的比较 | 第26页 |
3.3 各组DPN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学表现 | 第26页 |
3.4 各组DPN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 | 第26-27页 |
3.5 各组DPN大鼠GSP及坐骨神经AGEs的比较 | 第27页 |
3.6 各组DPN大鼠坐骨神经RAGEmRNA变化的比较 | 第27-29页 |
讨论 | 第29-38页 |
1 选题依据 | 第29-30页 |
2 模型评价 | 第30-32页 |
2.1 模型动物 | 第30页 |
2.2 制备方式 | 第30-32页 |
3 组方原则及配伍意义 | 第32-35页 |
3.1 组方、用药原则 | 第32-34页 |
3.2 配伍意义 | 第34-35页 |
4 指标的评价与意义 | 第35-38页 |
4.1 血糖 | 第35页 |
4.2 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学 | 第35页 |
4.3 糖化血清蛋白(GPS) | 第35-36页 |
4.4 坐骨神经传导速度(MNCV/SNCV) | 第36页 |
4.5 AGEs及其受体RAGE | 第36-37页 |
4.6 小结 | 第37页 |
4.7 创新点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附图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