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洞窟故事溯源 | 第20-31页 |
第一节 远古先民的穴居方式 | 第20-23页 |
一、古文献记载的穴居材料 | 第20-21页 |
二、考古发掘的穴居材料 | 第21-22页 |
三、民族学中的穴居材料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上古神话中的洞窟故事 | 第23-26页 |
一、《山海经》中的洞窟故事 | 第24-25页 |
二、其他神话传说中的洞窟故事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先秦至两汉笔记小说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洞窟故事 | 第26-31页 |
一、先秦至两汉笔记小说中的洞窟故事 | 第26-29页 |
二、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洞窟故事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洞窟故事兴盛原因及类型 | 第31-62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洞窟故事兴盛的原因 | 第31-36页 |
一、社会现实的影响 | 第31-33页 |
二、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 第33-35页 |
三、地理文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婚恋类洞窟故事 | 第36-41页 |
一、婚恋类洞窟故事类型 | 第36-39页 |
二、婚恋类洞窟故事结构模式 | 第39-41页 |
三、婚恋类洞窟故事中临别赠物的象征意义 | 第41页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隐逸类洞窟故事 | 第41-47页 |
一、隐逸类洞窟故事类型 | 第42-45页 |
二、隐逸类洞窟故事情节模式 | 第45-47页 |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修道类洞窟故事 | 第47-56页 |
一、修道类洞窟故事类型 | 第47-51页 |
二、修道类洞窟故事叙事模式 | 第51-54页 |
三、修道类洞窟故事中石室藏书的文化意义 | 第54-56页 |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观棋服食类及其他洞窟故事 | 第56-62页 |
一、观棋服食类洞窟故事 | 第56-57页 |
二、神话历史传说类洞窟故事 | 第57-59页 |
三、感应类洞窟故事 | 第59-60页 |
四、精怪类洞窟故事 | 第60-62页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洞窟故事的艺术特点和时代内涵及其影响 | 第62-81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洞窟故事的艺术特点 | 第62-68页 |
一、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相结合 | 第62-63页 |
二、多层面塑造人物形象 | 第63-66页 |
三、着重描摹洞窟仙境 | 第66-68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洞窟故事的时代内涵 | 第68-73页 |
一、从婚恋类洞窟故事看当时的婚姻爱情观 | 第68-69页 |
二、从隐逸类洞窟故事看当时的隐逸风尚 | 第69-71页 |
三、从修道类洞窟故事看当时的生死观 | 第71-73页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洞窟故事对后世的影响 | 第73-81页 |
一、洞窟故事对唐传奇、诗歌的影响 | 第73-77页 |
二、洞窟故事对宋元戏曲的影响 | 第77-78页 |
三、洞窟故事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 第78-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附录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洞窟故事整理 | 第90-97页 |
后记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