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极端性”书写的内在机制 | 第12-24页 |
(一) “极端性”书写的内涵 | 第12-17页 |
(二) “极端性”书写的潜在支配因素 | 第17-24页 |
1. “荒诞的源头”——童年经验的再现和现实的冲击 | 第18-20页 |
2. “挽留即将消失的情感”——探寻人性的秘密地带 | 第20-24页 |
二、“极端性”书写的表现形式 | 第24-49页 |
(一) 人物塑造的极端 | 第24-36页 |
1. 身体:“非常态”的残缺和变异 | 第24-30页 |
2. 命运:无处逃离的人生悲剧 | 第30-36页 |
(二) 叙事的极端 | 第36-49页 |
1. 情境:时空营造的荒诞 | 第36-40页 |
2. 故事:诡谲虚妄的结局 | 第40-44页 |
3. 叙述者:奇异转换的视角 | 第44-45页 |
4. 叙述技巧:精巧运用的拼贴 | 第45-49页 |
三、“极端性”书写的价值追寻 | 第49-64页 |
(一)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 第50-56页 |
1. 最初的文学理想的践行 | 第50-54页 |
2. 坚持表现真切的现实 | 第54-56页 |
(二) 文学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 | 第56-64页 |
结语: 作为未完成表意之美的思考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