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盾构法隧道施工引起地层扰动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盾构法隧道施工对近接建筑物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盾构法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机理 | 第19-29页 |
2.1 盾构施工原理 | 第19-23页 |
2.1.1 盾构法简介 | 第19-20页 |
2.1.2 盾构法隧道主要施工步骤 | 第20-21页 |
2.1.3 盾构法隧道施工优缺点 | 第21-22页 |
2.1.4 土压平衡盾构的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2.2 盾构施工对地层的影响 | 第23-27页 |
2.2.1 地面沉降的原因 | 第23-25页 |
2.2.2 地层损失的取值 | 第25页 |
2.2.3 地层沉降发展过程 | 第25-27页 |
2.3 盾构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1 盾构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影响机理 | 第27页 |
2.3.2 盾构施工建筑自身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盾构法隧道近接建筑物影响分区研究 | 第29-38页 |
3.1 盾构法施工影响分区研究意义及现有准则 | 第29-31页 |
3.1.1 盾构法施工影响分区研究意义 | 第29页 |
3.1.2 盾构法施工影响分区现有准则 | 第29-31页 |
3.2 隧道塑性区范围解析解 | 第31-35页 |
3.2.1 隧道塑性区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3.2.2 隧道塑性区范围计算 | 第32-35页 |
3.3 基于塑性区准则的盾构法隧道施工影响分区法 | 第35-37页 |
3.3.1 基于塑性区准则的现有方法 | 第35-36页 |
3.3.2 基于塑性区准则的隧道影响分区改进方法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盾构法隧道近接建筑物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 第38-56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38-40页 |
4.1.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8-39页 |
4.1.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9页 |
4.1.3 周边环境情况 | 第39-40页 |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4.2.1 模型参数 | 第40-41页 |
4.2.2 计算范围的确定 | 第41-42页 |
4.2.3 盾尾注浆 | 第42页 |
4.2.4 应力释放 | 第42页 |
4.2.5 主要计算步骤 | 第42-43页 |
4.3 地表及建筑物沉降分析 | 第43-49页 |
4.3.1 地表沉降分析 | 第43-47页 |
4.3.2 建筑物沉降分析 | 第47-49页 |
4.4 地表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3页 |
4.4.1 盾尾注浆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 第49-52页 |
4.4.2 双线隧道不同施工顺序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 盾构法隧道施工影响分区 | 第53-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盾构施工建筑物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3页 |
5.1 施工顺序影响分析 | 第56-57页 |
5.2 内摩擦角影响分析 | 第57-59页 |
5.3 粘聚力影响分析 | 第59-60页 |
5.4 建筑物施工控制措施 | 第60-62页 |
5.4.1 主动控制措施 | 第60-61页 |
5.4.2 被动控制措施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