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CO_2的捕集和分离 | 第10-15页 |
1.2.1 溶液吸收法 | 第11-13页 |
1.2.2 膜分离法 | 第13-14页 |
1.2.3 吸附分离法 | 第14-15页 |
1.3 固体吸附剂 | 第15-23页 |
1.3.1 沸石 | 第15-17页 |
1.3.2 有机金属骨架(MOFs) | 第17-18页 |
1.3.3 碱金属碳酸盐固体吸附剂 | 第18-19页 |
1.3.4 硅基吸附剂 | 第19-21页 |
1.3.5 碳基吸附剂 | 第21-23页 |
1.4 氮掺杂固体吸附剂对CO_2的吸附研究 | 第23-25页 |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25-26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生物质多孔炭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27-35页 |
2.1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 第27-29页 |
2.2 生物质多孔炭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1 椰壳多孔炭的制备 | 第29页 |
2.2.2 KOH活化制备葡萄糖基氮掺杂多孔炭 | 第29-30页 |
2.2.3 K_2CO_3活化制备葡萄糖基氮掺杂多孔炭 | 第30页 |
2.3 样品性能与表征 | 第30-32页 |
2.3.1 77K N_2吸脫附等温线 | 第30-31页 |
2.3.2 元素分析(EL) | 第31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1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EM) | 第31页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32页 |
2.3.6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2页 |
2.3.7 热重分析(TG) | 第32页 |
2.4 二氧化碳吸附性能与循环测试 | 第32-35页 |
2.4.1 CO_2吸脫附等温线 | 第32页 |
2.4.2 CO_2的等量吸附热(Q_(st)) | 第32-33页 |
2.4.3 CO_2的穿透曲线测试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椰壳多孔炭的制备及其对CO_2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35-48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页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6-47页 |
3.3.1 吸附剂的表征及形貌 | 第36-39页 |
3.3.2 多孔炭的CO_2吸附性能 | 第39-47页 |
3.4 结论 | 第47-48页 |
第四章 KOH活化制备葡萄糖基氮掺杂多孔炭及其对CO_2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48-61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9-60页 |
4.3.1 吸附剂的表征 | 第49-55页 |
4.3.2 CO_2的吸附性能 | 第55-60页 |
4.5 结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K_2CO_3活化制备葡萄糖基氮掺杂多孔炭及其对CO_2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61-76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2-75页 |
5.3.1 吸附剂的表征 | 第62-67页 |
5.3.2 二氧化碳吸附性能 | 第67-75页 |
5.4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