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台湾地区低层钢构造建筑之构筑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动机第9-11页
        1.1.1 构筑行为的起源第9页
        1.1.2 建筑现代主义催化全球建筑同构型的反思第9-10页
        1.1.3 现代主义与钢构造建筑之关系第10-11页
    1.2 台湾地区钢构造建筑现况第11-13页
    1.3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3.1 钢构造建筑构筑方式之自明性与当代性之探讨第13页
        1.3.2 分析归纳台湾地区建筑设计者对钢构造建筑之构筑思维第13-14页
    1.4 研究对象第14-18页
        1.4.1 黄声远建筑师-宜兰县杨士芳纪念林园第15-16页
        1.4.2 邱文杰建筑师-南投县C-PAVILION第16-17页
        1.4.3 谢英俊建筑师-高雄市勤和避难屋第17-18页
    1.5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1 文献研究第18页
        1.5.2 淬取分析要点第18页
        1.5.3 案例实态调研第18页
        1.5.4 案例实态调研资料分析第18页
        1.5.5 归纳总结第18-19页
    1.6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0-26页
    2.1 相关文献探讨第20-23页
        2.1.1 建筑史观中对构筑思维的诠释第20-21页
        2.1.2 构筑思维与当代建筑思潮的连结第21-22页
        2.1.3 钢构造建筑文献回顾第22-23页
    2.2 相关理论探讨第23-25页
        2.2.1 构筑学中形成建筑异质化的因子第23-24页
        2.2.2 构筑学中钢构造建筑的定位第24-25页
    2.3 研究定位第25-26页
第3章 案例调研第26-73页
    3.1 宜兰县杨士芳纪念林园—黄声远建筑师第26-46页
        3.1.1 设计建筑师简介第26-27页
        3.1.2 建筑基地简介第27-29页
        3.1.3 建筑兴建背景与基本资料第29-31页
        3.1.4 杨士芳纪念林园周遭建筑调查第31-35页
        3.1.5 杨士芳纪念林园建筑材料第35-42页
        3.1.6 杨士芳纪念林园主要柱梁结构构件构筑方式第42-43页
        3.1.7 结构与皮层材料构筑方式第43-44页
        3.1.8 建筑整体意象第44-46页
    3.2 南投县C-PAVILION—邱文杰建筑师第46-59页
        3.2.1 设计建筑师简介第46-47页
        3.2.2 建筑基地简介第47-48页
        3.2.3 建筑兴建背景与基本资料第48-49页
        3.2.4 C-PAVILION周遭建筑调查第49-51页
        3.2.5 C-PAVILION建筑材料第51-54页
        3.2.6 钢构造接合方式第54-56页
        3.2.7 结构与皮层材料构筑方式第56-57页
        3.2.8 建筑整体意象第57-59页
    3.3 高雄市勤和避难屋—谢英俊建筑师第59-73页
        3.3.1 设计建筑师简介第59-60页
        3.3.2 建筑基地简介第60-61页
        3.3.3 建筑兴建背景与基本资料第61-63页
        3.3.4 基地周遭建筑调查第63页
        3.3.5 勤和避难屋建筑材料第63-69页
        3.3.6 钢构造接合方式第69-70页
        3.3.7 结构与皮层材料构筑方式第70-71页
        3.3.8 建筑整体意象第71-73页
第4章 资料分析第73-92页
    4.1 建筑基地环境差异性分析第73-76页
        4.1.1 自然环境差异性第73-74页
        4.1.2 人文环境差异性第74-75页
        4.1.3 基地环境形成的不同的构筑思考因子第75-76页
    4.2 建筑构筑方式分析第76-90页
        4.2.1 建筑构架系统分析第78-82页
        4.2.2 建筑围蔽系统分析第82-88页
        4.2.3 整体建築构筑行为分析第88-90页
    4.3 钢构造作为建筑构筑方式之运用分析第90-91页
        4.3.1 钢构造在杨士芳纪念林园的构筑思维第90页
        4.3.2 钢构造在C-PAVILION的构筑思维第90页
        4.3.3 钢构造在勤和避难屋的构筑思维第90-91页
    4.4 小结与建议第91-92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92-95页
    5.1 结论第92-93页
        5.1.1 台湾地区钢构造构筑方式的重新诠释与转化第92页
        5.1.2 钢构造成为达成建筑构筑思维的有效工具第92-93页
    5.2 建议第93-95页
        5.2.1 以工艺化的钢构造构筑思维取代标准与模矩化形成的同质性第93页
        5.2.2 钢构造建筑应强化与地域环境的连结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6页
致谢第96-98页
附錄A 表目录第98-100页
附錄B 图目录第100-10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淡化海水在输配水管网中的化学稳定性和控制措施研究
下一篇:体验式旅游背景下环巢湖渔业休闲度假中心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