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研究与方法 | 第17-3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2 随机方法及分组 | 第17页 |
3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4 设计路线 | 第17-18页 |
5.诊疗标准 | 第18-19页 |
5.1 诊断标准 | 第18页 |
5.2 膝关节影像学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5.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9页 |
6.病例选择 | 第19-20页 |
6.1 纳入标准 | 第19-20页 |
6.2 排除标准 | 第20页 |
6.3 终止实验标准 | 第20页 |
7.药物及设备 | 第20-21页 |
7.1 实验组药物 | 第20页 |
7.2 TDP(神灯)灯 | 第20页 |
7.3 试剂 | 第20-21页 |
7.4 耗材、设备 | 第21页 |
7.5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8.治疗方法 | 第21-22页 |
8.1 实验组 | 第21-22页 |
8.2 对照组 | 第22页 |
8.3 辅助用药 | 第22页 |
8.4 关节液抽取及保存 | 第22页 |
9.主要观察及检测指标 | 第22-24页 |
9.1 VAS疼痛评分 | 第22页 |
9.2 IL-1β浓度测定 | 第22-24页 |
9.3 安全指标观察 | 第24页 |
9.4 不良反应 | 第24页 |
9.5 统计方法 | 第24页 |
10.基本资料比较 | 第24-25页 |
10.1 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病程、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 | 第24页 |
10.2 两组患者治疗前AIMS指数、VAS疼痛评分比较 | 第24-25页 |
10.3 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液中IL-1β浓度比较 | 第25页 |
11.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况比较 | 第25-31页 |
11.1 两组患者治疗后AIMS指数比较 | 第25-27页 |
11.2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第27-29页 |
11.3 治疗前后关节液内IL-1β浓度比较 | 第29-31页 |
12.不良事件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41页 |
1 传统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 | 第32-35页 |
1.1 传统医学对膝关节炎发病的认识 | 第32-33页 |
1.2 祖国传统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现状 | 第33页 |
1.3 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法 | 第33-34页 |
1.4 传统医学的外治法 | 第34-35页 |
2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与诊疗 | 第35-36页 |
2.1 现代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第35页 |
2.2 对膝骨关节炎的病理的认识 | 第35-36页 |
2.3 膝骨关节炎经关节镜治疗进展 | 第36页 |
2.4 白介素-1β在骨性关节炎中的作用 | 第36页 |
2.5 白细胞介素与OA的关系 | 第36页 |
3 消瘀接骨散的组方及方药分析 | 第36-39页 |
4 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4.1 膝关节清理术联合消瘀接骨散热敷对关节液中IL-1β浓度的影响 | 第39页 |
4.2 膝关节清理术联合消瘀接骨散热敷对VAS评分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 膝关节清理术联合消瘀接骨散热敷对AIMS指数的影响 | 第40页 |
5 消瘀接骨散热敷联合关节镜清理术的优点与不足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综述 | 第47-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7页 |
个人简介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