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不育系先丰A的选育及农艺性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趋势 | 第10-18页 |
·水稻籼型三系不育系选育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杂交水稻籼型三系不育系的选育历史 | 第10-11页 |
·杂交水稻籼型三系的选育进展 | 第11-13页 |
·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的分类 | 第13-16页 |
·按花药和花粉形态进行分类 | 第13-14页 |
·按细胞质源进行分类 | 第14页 |
·按核置换类型进行分类 | 第14-15页 |
·按恢保关系进行分类 | 第15-16页 |
·按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进行分类 | 第16页 |
·按控制雄性不育的细胞遗传类型进行分类 | 第16页 |
·杂交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选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第16-1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应采取的对策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先丰A的选育、特征特性和繁殖制种技术 | 第18-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材料 | 第18页 |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18页 |
·观察记载项目和方法 | 第18-19页 |
·先丰A的生育特性 | 第18页 |
·先丰A的不育性 | 第18页 |
·先丰A的开花习性 | 第18页 |
·先丰A的繁殖制种 | 第18-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5页 |
·先丰A的选育经过 | 第19-20页 |
·先丰A的农艺性状 | 第20-21页 |
·形态特征 | 第20-21页 |
·生育期 | 第21页 |
·先丰A的不育特性 | 第21-22页 |
·先丰A的异交特性 | 第22-24页 |
·开花习性 | 第22-23页 |
·花时动态 | 第23页 |
·柱头性状 | 第23页 |
·异交结实率 | 第23-24页 |
·"九二○"效应 | 第24页 |
·先丰A的米质与抗性 | 第24页 |
·先丰A繁殖技术要点 | 第24-25页 |
·株系繁殖,提纯生产核心原原种 | 第24页 |
·选择自然隔离条件优越的繁殖区 | 第24-25页 |
·合理安排播差期,适当增加不育系(母本)用种量 | 第25页 |
·培育带蘖壮秧,合理密植 | 第25页 |
·适时适量喷施"九二0",搞好人工辅助授粉 | 第25页 |
·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种子播种品质 | 第25页 |
·严格去杂除劣,保证不育系种子纯度 | 第2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先丰A农艺性状研究 | 第27-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先丰A及其组合的配合力研究 | 第27页 |
·先丰A及其组合的农艺性状表现 | 第27页 |
·观察记载与测定内容 | 第27-28页 |
·取样 | 第27页 |
·农艺性状的观察记载及测定 | 第27-28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亲本及组合农艺性状表现 | 第28-30页 |
·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30-36页 |
·农艺性状方差分析及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0页 |
·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0-31页 |
·农艺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1-34页 |
·农艺性状的群体配合力方差分析及遗传力分析 | 第34-36页 |
·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3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 | 第36页 |
·不育系和恢复系选配中的相对重要性 | 第36页 |
·亲本的配合力表现 | 第36-37页 |
·农艺性状的遗传力 | 第37页 |
·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之间的关系 | 第37页 |
·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38-40页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38-39页 |
·先丰A的形态特征 | 第38页 |
·先丰A开花特征 | 第38页 |
·不育系农艺性状的遗传特性 | 第38-39页 |
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