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1 能源 | 第17页 |
1.1.2 生物燃料 | 第17页 |
1.1.3 棉花秸秆 | 第17-18页 |
1.2 厌氧消化过程 | 第18-20页 |
1.3 响应面法 | 第20-21页 |
1.3.1 响应面法的原理 | 第20页 |
1.3.2 CCD方法 | 第20-21页 |
1.4 预处理技术 | 第21-25页 |
1.4.1 厌氧消化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1.4.2 多种预处理方法 | 第22-25页 |
1.5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25-27页 |
1.5.1 实验内容 | 第25页 |
1.5.2 实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7页 |
2.2 反应装置 | 第27-28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2.3.1 基本性质 | 第28页 |
2.3.2 实验甲烷产量 | 第28-29页 |
2.3.3 最大理论甲烷产量和生物降解率 | 第29-30页 |
2.3.4 动力学分析 | 第30页 |
2.3.5 沼液性质分析 | 第30页 |
2.3.6 结构分析 | 第30-31页 |
2.4 数据计算及处理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响应面法对有机负荷和接种比的优化 | 第33-45页 |
3.1 实验原料 | 第33-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3.2.1 单因素实验 | 第34-35页 |
3.2.2 响应面法实验 | 第35-36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6-39页 |
3.3.2 最佳实验条件 | 第39-43页 |
3.3.3 沼液性质分析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多种预处理方法对棉花秸秆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 第45-65页 |
4.1 实验原料 | 第45-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2.1 预处理方法 | 第46页 |
4.2.2 厌氧发酵实验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9页 |
4.3.1 日甲烷产量 | 第47-50页 |
4.3.2 累积甲烷产量 | 第50-54页 |
4.3.3 预处理后溶液的性质 | 第54-55页 |
4.3.4 厌氧发酵后沼液性质分析 | 第55-56页 |
4.3.5 动力学分析及生物降解率 | 第56-59页 |
4.4 不同预处理后秸秆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63页 |
4.4.1 不同预处理后秸秆累积甲烷产量 | 第59-60页 |
4.4.2 不同预处理后秸秆物质变化分析 | 第60-61页 |
4.4.3 不同预处理后秸秆结构变化分析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AHP预处理条件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 第65-77页 |
5.1 实验原料 | 第65-6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5.2.1 预处理实验 | 第66页 |
5.2.2 厌氧发酵实验 | 第66-6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5页 |
5.3.1 日产气量 | 第67-68页 |
5.3.2 累积产气量 | 第68-70页 |
5.3.3 预处理后的秸秆成分变化分析 | 第70-72页 |
5.3.4 预处理后溶液的性质分析 | 第72-73页 |
5.3.5 沼液的性质分析 | 第73-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总结 | 第77-78页 |
6.2 创新点 | 第78页 |
6.3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9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9-91页 |
附件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