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电机驱动的齿轮轴系的弯扭耦合分析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变频轴系扭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齿轮轴系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机电耦合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转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21-39页 |
2.1 概述 | 第21页 |
2.2 转子有限元模型理论 | 第21-22页 |
2.3 转子轴系各组成单元 | 第22-28页 |
2.3.1 轴单元 | 第22-25页 |
2.3.2 集中质量单元 | 第25-26页 |
2.3.3 轴承单元 | 第26-27页 |
2.3.4 联轴器单元 | 第27-28页 |
2.4 动力学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28-29页 |
2.4.1 模态分析 | 第28页 |
2.4.2 瞬态分析 | 第28-29页 |
2.5 开发计算软件及模型验证 | 第29-37页 |
2.5.1 开发计算软件简介 | 第29-33页 |
2.5.2 计算模型 | 第33-34页 |
2.5.3 临界转速分析 | 第34-36页 |
2.5.4 启动过程瞬态分析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齿轮轴系的计算和分析 | 第39-63页 |
3.1 概述 | 第39页 |
3.2 齿轮啮合单元 | 第39-41页 |
3.3 齿轮轴系的动力学方程 | 第41-42页 |
3.4 齿轮耦合轴系验证分析 | 第42-44页 |
3.5 电机齿轮轴系有限元模型 | 第44-52页 |
3.5.1 轴系有限元模型 | 第45-48页 |
3.5.2 联轴器参数 | 第48-49页 |
3.5.3 轴承参数 | 第49-50页 |
3.5.4 齿轮箱参数 | 第50-52页 |
3.6 未耦合轴系动力学分析 | 第52-56页 |
3.6.1 各转子模态分析 | 第52-54页 |
3.6.2 未耦合轴系弯曲不平衡响应分析 | 第54-55页 |
3.6.3 未耦合轴系扭转不平衡响应分析 | 第55-56页 |
3.7 耦合轴系动力学分析 | 第56-62页 |
3.7.1 扭转耦合分析 | 第57-59页 |
3.7.2 弯扭耦合分析 | 第59-6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变频驱动轴系扭振的计算和分析 | 第63-77页 |
4.1 概述 | 第63页 |
4.2 扭振计算理论 | 第63-68页 |
4.2.1 模态缩减法 | 第63-64页 |
4.2.2 同步电机激励 | 第64-65页 |
4.2.3 变频电机激励 | 第65页 |
4.2.4 扭振计算模型验证 | 第65-68页 |
4.3 电机激励分析 | 第68-73页 |
4.3.1 同步电机启动激励 | 第68-71页 |
4.3.2 变频电机脉动激励 | 第71-73页 |
4.4 轴系疲劳分析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机电耦合轴系分析 | 第77-93页 |
5.1 概述 | 第77页 |
5.2 电气模型 | 第77-80页 |
5.2.1 电机模型 | 第77-78页 |
5.2.2 变频调速和矢量控制 | 第78-79页 |
5.2.3 谐波激励的产生原因 | 第79-80页 |
5.3 机械模型 | 第80-82页 |
5.3.1 状态空间方程 | 第80页 |
5.3.2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80-82页 |
5.4 机电耦合轴系模型 | 第82-89页 |
5.4.1 轴系模型的建立 | 第82-85页 |
5.4.2 轴系扭振激励分析 | 第85-87页 |
5.4.3 测量速度位置对共振影响分析 | 第87-88页 |
5.4.4 阻尼对共振影响分析 | 第88-89页 |
5.5 机电耦合试验台介绍 | 第89-9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总结 | 第93-94页 |
6.2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3页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第103-105页 |
附件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