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阈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近20年来国内外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1.1 近20年来国内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1.2 近20年来国外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 接受美学基本内容 | 第14-15页 |
1.3 本论文观点的提出及其价值意义 | 第15-18页 |
第二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读者中心意识” | 第18-30页 |
2.1 作为读者身份的知识阶层关注点 | 第18-24页 |
2.1.1 宗教信仰问题 | 第19-21页 |
2.1.2 社会制度问题 | 第21-24页 |
2.2 作为读者身份的市民阶级关注点 | 第24-30页 |
2.2.1 惊险刺激的凶杀小说 | 第24-27页 |
2.2.2 扭曲病态的边缘性人物 | 第27-30页 |
第三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空白 | 第30-44页 |
3.1 结构空白 | 第30-38页 |
3.1.1 停顿式结构空白 | 第30-35页 |
3.1.2 省略式结构空白 | 第35-38页 |
3.2 语义空白 | 第38-44页 |
3.2.1 暗示 | 第39-40页 |
3.2.2 隐喻 | 第40-44页 |
第四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读者期待 | 第44-56页 |
4.1 文体期待 | 第44-45页 |
4.2 形象期待 | 第45-51页 |
4.2.1 基督式至善形象 | 第45-48页 |
4.2.2 虚伪自私的至恶形象 | 第48-49页 |
4.2.3 双重人格者 | 第49-51页 |
4.3 意蕴期待 | 第51-56页 |
4.3.1 苦难与救赎 | 第51-52页 |
4.3.2 善与恶 | 第52-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