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小街区规划模式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城市传统尺度的破坏第13-14页
        1.1.2 大尺度街区问题的显现第14页
        1.1.3 城市发展的新诉求第14页
    1.2 研究起因第14-15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 概念界定第16-18页
        1.4.1 街区、街廓、街坊第16-17页
        1.4.2 小尺度街区第17-18页
        1.4.3 规划模式第18页
        1.4.4 适用性第18页
    1.5 研究综述第18-28页
        1.5.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8-23页
        1.5.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23-27页
        1.5.3 文献述评第27-28页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8-30页
        1.6.1 研究内容第28页
        1.6.2 研究方法第28-29页
        1.6.3 研究框架第29-30页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第30-46页
    2.1 理论研究第30-37页
        2.1.1 空间感知层面理论第30-32页
        2.1.2 城市结构层面理论第32-36页
        2.1.3 小结第36-37页
    2.2 案例研究第37-45页
        2.2.1 呈贡新城核心区第37-40页
        2.2.2 悦来生态城核心区第40-42页
        2.2.3 波特兰核心区第42-44页
        2.2.4 小结第44-45页
    2.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小街区的特征与优劣势分析第46-57页
    3.1 小街区规划模式的特征分析第46-48页
        3.1.1 高密路网第46页
        3.1.2 功能混合第46-47页
        3.1.3 布局灵活第47页
        3.1.4 公共性强第47-48页
        3.1.5 稳定性佳第48页
    3.2 大街区引发的城市问题分析第48-52页
        3.2.1 土地资源浪费第48-50页
        3.2.2 交通状况恶化第50-51页
        3.2.3 城市活力下降第51-52页
        3.2.4 社会利益失衡第52页
    3.3 小街区的优势分析第52-55页
        3.3.1 提高用地效率第53页
        3.3.2 改善交通延滞第53页
        3.3.3 增进城市活力第53-54页
        3.3.4 降低开发门槛第54-55页
    3.4 小街区的劣势分析第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4章 小街区模式的适用性研究第57-84页
    4.1 小街区宏观层面的适用性分析第57-63页
        4.1.1 小街区适用的城市规模分析第57-59页
        4.1.2 小街区适用的城市功能片区分析第59-61页
        4.1.3 小街区适用的地形条件分析第61-63页
        4.1.4 小结第63页
    4.2 小街区微观层面的适用性分析——街区尺度第63-80页
        4.2.1 基于道路通达性的街区尺度分析第63-72页
        4.2.2 基于街区功能的街区尺度分析第72-79页
        4.2.3 小结第79-80页
    4.3 小街区的适用标准分析第80-83页
        4.3.1 街区尺度第80-81页
        4.3.2 道路密度第81页
        4.3.3 道路宽度第81-82页
        4.3.4 街区功能混合度第82-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5章 实证研究——以济南市中央商务区为例第84-93页
    5.1 济南市中央商务区概况第84-86页
    5.2 济南市中央商务区街区尺度评价第86-90页
        5.2.1 基于道路通达性的评价第87-88页
        5.2.2 基于街区功能的评价第88-90页
        5.2.3 小结第90页
    5.3 济南市中央商务的小街区模式优化建议第90-91页
        5.3.1 调整街区形态第90页
        5.3.2 优化街区尺度第90-91页
        5.3.3 制定实施与管理方案第91页
    5.4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93-96页
    6.1 论文创新点第93页
    6.2 主要结论第93-94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图表目录第100-104页
后记第104-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中心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以潍坊市中心城区为例
下一篇:Spatial Transduction and the C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lective Spatial Representation in "Malled" Metropolitan Centres of Chang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