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本文常用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我国淡水水华问题概述 | 第13-17页 |
1.1.1 水华的概念及分类标准 | 第13-14页 |
1.1.2 我国淡水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及形成 | 第14-16页 |
1.1.3 富营养化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 第16-17页 |
1.2 淡水水华控制技术的研究 | 第17-21页 |
1.2.1 现有的物理修复技术 | 第17页 |
1.2.2 现有的化学修复技术 | 第17-18页 |
1.2.3 现有的生物修复技术 | 第18-21页 |
1.3 植物化感物质在淡水水华中的作用机理 | 第21-23页 |
1.3.1 对藻类光合作用的干扰 | 第21页 |
1.3.2 对藻类细胞膜的破坏 | 第21-22页 |
1.3.3 对藻类抗氧化体系酶活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4 对藻类其他方面的影响 | 第23页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4.2 本论文研究中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2章 水稻秸秆浸提液的抑藻研究材料 | 第25-33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5-27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1.3 实验材料的来源与准备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2.2.1 藻细胞生长数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2.2 藻细胞细胞形态的检测 | 第27页 |
2.2.3 培养基中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4 培养基中抗氧化酶体系的测定 | 第28-29页 |
2.2.5 培养基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2.6 培养基中非酶体系物质变化的测定 | 第30页 |
2.2.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30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30-33页 |
2.3.1 培养基的制备与铜绿微囊藻的培养 | 第30-31页 |
2.3.2 水稻秸秆浸提液的制备 | 第31-32页 |
2.3.3 藻细胞的生长曲线及标准曲线测定 | 第32页 |
2.3.4 水稻浸提液抑藻实验 | 第32-33页 |
第3章 水稻秸秆浸提液的抑藻效果研究 | 第33-38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BG11培养基下藻细胞的生长状况 | 第34页 |
3.3 实验组铜绿微囊藻细胞形态的变化 | 第34-35页 |
3.4 水稻浸提液对藻细胞的抑制效果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水稻秸秆浸提液的抑藻机理研究 | 第38-44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对藻细胞培养基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 对藻细胞抗氧化酶体系的影响 | 第39-41页 |
4.4 对藻细胞培养基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4.5 对藻细胞培养基非酶体系的影响 | 第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55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报刊文章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